第12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2年10月12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国民整体健康水平大幅提升
本报记者 吴佳佳

党的十六大以来,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医疗卫生保障体系逐步完善,我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继续延长—

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我国人均预期寿命已达74.83岁。人均预期寿命是衡量国民健康水平和幸福指数的一把标尺,也是观察民生状况的一面镜子。

党的十六大以来,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医疗卫生保障体系逐步完善,我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继续延长,国民整体健康水平大幅提高,生活幸福指数与日俱增。

提高服务水平

“人均预期寿命反映的是当前的死亡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及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的综合指标。”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院长翟振武认为,要提高人均预期寿命,重点是降低死亡水平。过去,受经济社会条件、卫生医疗水平限制,死亡率难以降低。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的提高,我国婴儿和孕产妇死亡率持续下降。

2011年,我国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由2010年的15元提高到25元。国家启动实施10大类41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孕产妇保健、儿童保健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免费向城乡居民提供。

2009年起,我国实行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项目,各级财政对全国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按照人均500元的标准进行补助,北京、内蒙古、上海和陕西将孕产妇补助人均标准提高到600元至800元,河北、内蒙古、江西、河南、广西、海南、陕西、宁夏和西藏实现了农村孕产妇在乡镇和县级定点医疗保健机构平产免费分娩。2011年,我国农村住院分娩率从2008年的92.3%提高到98.1%。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项目的实施,促进了妇女儿童主要健康指标持续改善。3年来,中央财政共投入79亿元,补助农村孕产妇2726.6万人。据卫生部统计,我国孕产妇死亡率由2000年的53/10万下降到2011年的26.1/10万,处于发展中国家最高水平,接近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构筑医保网络

2003年,在经历了非典考验之后,我国构筑起一道道防控传染病的“免疫屏障”。2008年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我国第一次运用手机网络开展大规模的疫情监测报告,建立了灾区疫情直报系统……

10年间,面对各种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严峻挑战,我国疾病防控实现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38种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传染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管理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一个覆盖全国的疾病预防控制、传染病救治和紧急救援指挥体系已经形成。

28个省(区、市)实现消除碘缺乏病目标。血吸虫等重点寄生虫病发病率呈下降趋势。艾滋病监测、检测、治疗、干预、母婴阻断覆盖面持续扩大,检测人数、抗病毒治疗人数不断增加。我国是儿童免费接种疫苗最多的国家之一。2007年,甲肝疫苗、流脑疫苗等纳入国家免疫规划,可预防15种传染病。2010年,全国共为1.03亿适龄儿童接种麻疹疫苗,这是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公共卫生干预行动。

2009年4月启动的新医改,确立了到2020年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奋斗目标。据统计,到2011年底,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总数达95.3万个,全国卫生人员总数达860万人。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达1.85人,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达1.65人,均超过世界平均水平。全国基本实现了村村有卫生室、乡乡有卫生院、县县有达标医院、社区有卫生服务站的目标。截至目前,我国基本医疗保障制度覆盖面已达95%以上,被国际社会誉为世界奇迹。一张全球最大医疗保障网,为近13亿居民构建了抵御疾病经济风险的安全屏障。

攻克医学难关

研究表明,在影响人均预期寿命的因素中,生活方式因素占6成。我国以社区为突破口,推行慢性病综合管理,实施了一系列国民健康行动计划。

与此同时,10年来,我国紧追世界医学前沿,大力开展自主创新,创造了一项项医学奇迹。针对艾滋病这一世界性疑难,北京协和医院李太生等专家联合国内10家医疗机构,建成中国艾滋病临床研究平台,持续开展国家传染病重大专项成人艾滋病抗病毒和免疫重建研究。课题组建立了510例初治病人的一线药物治疗队列,在国际上率先提出以国产仿制药为主的优化治疗方案。

2010年世界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为69.6岁,而我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不仅明显高于中等收入国家及地区,也大大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从提高幅度看,2000年至2010年我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提高3.43岁,而同期世界平均水平只提高了2.4岁。专家指出,我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的变化印证了我国经济社会和医疗卫生发展水平的稳步提升。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