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4下一版 2012年10月1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生态立城 大地换新颜
——探访革命圣地延安科学发展新面貌(三)
□ 本报记者 常 理

在不少人的印象中,延安是一个荒山秃岭、黄沙漫天的地方。在实施了15年退耕还林政策之后,如今的延安展现给人们的是一幅青山叠翠、郁郁葱葱的绿色景象。

位于延安市西北部的吴起县,曾经全县林草覆盖率仅为19.2%。“山羊将县城周边的山吃得光秃秃的,什么也长不起来,一刮风黄沙漫天。”吴起县林业局党委书记齐统祥回忆道。1998年,吴起县正式实施退耕还林政策,在全县范围展开了封禁造林工作,并提出了“封山退耕,植树种草,舍饲养羊,林牧主导,强农富民”的开发战略。截至2011年,吴起县林草覆盖率已提高到62.9%。“退耕还林以后,山变绿了,水变清了,百姓生活好了。”齐统祥说。

黄陵县曾是盛产煤炭的工业大县,空气污染严重。经过生态整治,如今黄陵县穿城而过的沮河水面清澈、波光粼粼;街道干净整洁,街旁树木翠绿、掩映成荫。“原来这是一片泥泞的洼地,现在填平建成了城市公园,不远处的那片黄土坡也种植了各种树木,每天早上我都会到这溜达几圈,锻炼身体,呼吸新鲜空气。”家住在黄陵县河西沮源小区的市民马阿姨对家乡这几年的变化连声称赞。

近年来,黄陵县大力推进国家园林县城创建工作,突出“大山、大水、大绿”,使城市生态环境得到极大改善。

据统计,2008年至今,黄陵县累计完成投资2.8亿元,大力开展生态环境建设,全县共有林地面积296.54万亩,森林覆盖率达75.5%,县城建成区绿地总面积165.4万平方米,绿地率35.2%,村庄绿化覆盖率68.6%。1999年以来,累计完成人工造林23.6万亩,飞播造林10.14万亩,封山育林7.5万亩,水土流失治理程度提高到82%。

“1998年到2010年从每年的卫星遥感图对比中可以清晰地看到,退耕还林以来的10多年,陕北地区的绿色基调逐年加深,绿色带整体向北推移了400多公里。”延安市林业局局长姜文华说。

截至2011年底,延安市累计完成国家计划内退耕还林面积903万亩。延安有林地面积较1999年增加了9个百分点;全市主要河流多年平均含沙量下降了8个百分点;扬尘和风沙天气由原来的年均5天至7天减少到3天左右;林草覆盖度由2000年的46%提高到2011年的67.7%。截至2012年6月底,延安市已经建成完善高标准退耕还林示范精品流域28条,建成退耕还林生态文化村55个;延安市区、吴起、志丹、子长、安塞、延长、延川、宜川等县都建成了退耕还林森林公园。

“实施退耕还林政策后,为给农民提供新的土地资源,保障正常的农业生产,延安想方设法改善现有条件,增加高产稳产农田比重,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延安市环保局局长裴小元说。

地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农村地区交错纵横的沟壑是延安百姓祖祖辈辈发展农业的最大障碍。据了解,延安市的沟道资源丰富,500米以上的沟道有4万多条,1公里以上的沟道有2.09万条,沟壑面积占到市域国土面积的40%左右。

2011年,在总结过去搞淤地坝建设和退耕还林经验的基础上,“治沟造地”工程在全市开始大力实施。目前,全市已实施了97条小流域治沟造地,累计治沟造地7.01万亩,投资6亿多元,今年计划造地10万亩,已完成4.23万亩。

如今,几代延安人梦寐以求的“绿色梦”得以实现,这是延安人民用10余年的心血和汗水换取的重大成果。一个“圣地、生态、幸福”的新延安正展现在世人面前。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