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八七会议的召开地。这座光荣的城市,正在创新驱动、跨越发展的征程上阔步前行,力争在中部地区率先崛起。
秋风送爽、金桂飘香时节,一座欧式3层建筑,在高大的法国梧桐映衬下显得大气明快,红色门楣上,“八七会议会址”几个金色大字格外耀眼。
1927年8月7日,在中国革命处于严重危机的情况下,中共中央在湖北汉口召开紧急会议——八七会议,总结大革命失败的教训,讨论党的工作任务,确立了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的方针。中国革命从此开始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历史性转变。
1978年,八七会议会址复原,建成纪念馆,对外开放。1982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0年8月,武汉市财政投入2000多万元扩建翻新八七会议会址纪念馆。馆舍面积扩大近一倍达到3036平方米。扩馆部分建筑修旧如旧,恢复上世纪20年代风貌。幻影成像、电子翻书、地面互动投影、巨幅浮雕、纪录片放映、网上全景纪念馆……在这里,利用现代科技人们可以触摸历史的厚重。
八七会议会址纪念馆内高科技的手段总是容易吸引年轻人的目光,参观者驻足幻影成像前惊叹:“哟,会议代表还是3D的!”
幻影成像即3D投影立体成像,复原了八七会议召开时的历史瞬间,再现了共产国际驻中国代表罗米那兹及瞿秋白、李维汉等与会代表会上讨论的片段,历史人物有动作,配有声音,惟妙惟肖。
老同志钟情历史文物,一位老者戴着花镜仔细地观看着八七会议记录,他的夫人在一旁静静陪伴着他。
“纪念馆免费开放,这里成为武汉各大旅行社主选景区之一,本地和外地很多高校、企业、单位也常来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八七会议会址纪念馆馆长许汉琴说,“周末特别是‘五一’、‘七一’、‘十一’,纪念馆人头攒动。”“人数最多的一天,我们接待了3000多人,外面的大巴一辆接一辆。”
翻阅馆中记录,过去一年,纪念馆接待全国各地观众约16万人次。
瞿秋白用过的皮箱、任弼时钟爱的小提琴、李维汉亲笔信函、张太雷的饭盒……那些熟悉的名字,那些年轻的容颜,500余件图片、文物与复制品,勾勒出八七会议召开前后中国社会的面貌。
纪念馆一幅巨型浮雕上,党旗醒目。第二炮兵工程学院、长江航道局、凌云集团、武汉大学……一批批职工、学生、干部、军人在党旗下宣誓,留下一幅幅照片。看着照片,仿佛能听到他们铿锵的誓言,这也是八七会议历史的回音。
参观结束前,记者拨通了杨文伟的电话。这位老人是八七会议代表杨匏安的儿子,今年84岁,住在珠海。“父亲英勇就义时我才3岁,从6岁到离休我都在部队。”老人说,“我经常去武汉,每次到八七会议会址纪念馆重温那些历史画面,我的心情都难以平静。从八七会议到改革开放,所有的转折都指向一个目标,那就是中华民族的复兴,中国人民的福祉。”
武汉是一个革命遗迹众多的城市,辛亥革命,楚城墙头,炮声隆隆,宣告两千年帝制灭亡;蛇山脚下的农民运动讲习所,见证大革命的风起云涌……这些遗迹和故事镌刻这座城市的记忆,铸就这座城市的性格,默默注视这座城市的脚步,聆听这座城市奋进的足音。
八七会议会址离长江很近。秋日晴空之下,站在江边高处眺望,你可以看到这座城市正处在一个工业化的新的转折期。
在溯江而上的汉阳,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汽车、电子、家电等产业一直占据中西部新世纪工业发展的高地。
武昌隔江相望,凭借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科研实力居全国前三位,崛起中的光谷,光纤、激光业发展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其光电子信息产业占国内市场的60%、世界市场的25%,光通信元器件占到国内市场的70%。
东北方向,从阳逻新港到青山十里钢城,再到洪山的化工城,新生产能力上马,高新技术广泛应用,重新装备的冶金、石化、造船、机械、建筑等传统工业,成为武汉新工业体系的重要支撑力量,形成了我国最重要的重化工带之一。
作为民族工业发祥地之一,在新中国成立后,跻身中国四大工业基地的武汉,在“十二五”期间将实现“工业倍增计划”,重返中国工业化先锋城市行列。
时光流转,大江东去,八七会议的召开距今已有80多年。江面上,从中国第一座长江大桥开始,如今6座大桥横贯南北,历历在目。江底下,中国第一条过江隧道和过江地铁早已贯通。
八七会议会址位于武汉三镇中的汉口,汉口是中国第一条铁路京汉铁路的终点城市。
今日武汉铁路正在扩展中国铁路路网主枢纽作用。以高铁为例,北有京石武、南有武广、西有汉宜、东有合武,武汉站成为国内惟一东、西、南、北四面放射的高铁枢纽。航空方面,天河机场第二期开建。公路,与东西沪蓉、南北京九的中国十字大路网交会,又通往郊区的每一个小山村。航运方面,长江黄金水道中部枢纽港建设,江海连运,一批批项目交付使用。
昔日九省通衢,今日武汉已成为中国内陆“铁水公空”皆便利,面向海洋、面向世界的开放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