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2年9月29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让祖国的天更蓝
姜官军口述 本报记者 欧阳梦云整理

姜官军是一名“老煤矿”,今年59岁,干过采煤工,开过绞车,大学毕业后做过20多年的企业培训。2000年改行从事供电供暖管理,用4年时间完成了管辖范围内供暖供电系统的节能改造,并由此踏上了节能减排之路。2007年下半年,他加盟以工矿节能及“三废”资源综合利用为主业的中青国能集团,自认为迎来了人生的第二个春天。

真没想到,自己快退休了,却干上了“朝阳产业”。这个产业以它独有的魅力吸引着我,让我着迷,让我充满激情。

回想这些年我们做的节能减排项目,每一项都是科技创新的结晶,也正是我们的工作使矿山的“三废”变成了宝。

先说矿井水。矿井水含有丰富的热资源,一般在15摄氏度至40摄氏度,过去经过处理便直接排放了。我们觉得很可惜,就研发了一套专门系统,把矿井水中的热量提出来进行综合利用。

再说矿井排风。大部分矿井排风温度都在20摄氏度左右,蕴含着丰富的热资源。针对这一情况,我们研发出了矿井排风废热回收利用系统,把其中的热量提出来综合利用,如井口防冻、职工洗浴、工厂供暖,最终取代了锅炉房。以枣矿集团的滨湖煤矿为例,经测算,项目实施后每年可以节约运行费用200多万元,每年减排二氧化碳约6000多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十分显著。

还有电厂冷却循环水余热、矿井降温冷却循环水余热、工业窑炉烟气废热、空压机余热等,我们都进行了合理的开发利用,有的还实现了冷热联供,就连职工洗浴废水余热我们也没放过,真有点“吃干榨净”的劲头。

更让人振奋的是,经过12年、上万次的试验,我们成功研制出了“吃有毒废料、吐清洁能源”的聚化燃料,可大量消耗赤泥、铁尾矿、脱硫石膏等工业废渣。另外,我们还研发了煤矸石缓释燃烧系统,实现了“以矸换煤”。

这些事情在十来年前想都不敢想,而今“变废为宝”真的成为了现实。

我真切地希望,党的十八大召开后,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能迈开更坚实的步伐,通过进一步抓好节能减排,让祖国的天更蓝、水更清、空气更清新。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