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2年9月27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位援藏干部——
要在雪域高原上留下点什么
李季孝口述 本报记者 夏先清 代 玲整理
援藏干部李季孝

李季孝,山东省济南市第六批援藏干部、西藏自治区白朗县委书记。在他的努力下,白朗县逐渐形成了蔬菜、青稞、畜牧、传统民族手工业四大主导产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群众增收。

2010年6月1日,对我来说,是个终生难忘的日子。作为山东省济南市援藏干部领队、白朗县委书记,我带着山东省委、省政府的嘱托,带着齐鲁儿女对藏族同胞的深情厚谊,带着对雪域高原的美好憧憬,远离家乡和亲人,踏上了西藏这块神奇的土地,开启了人生的又一段征程。

进藏伊始,我就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有所作为,为白朗人民留下点什么

白朗县地处西藏西南部,位于雅鲁藏布江主要支流——年楚河中游,是西藏自治区商品粮油基地县。县城北距日喀则市49公里,南距江孜45公里,交通便利。全县下辖11个乡(镇)、111个行政村,人口4.5万余人。

从踏上白朗土地的那一刻起,我随时提醒自己,我是白朗人。为了尽快进入角色,我们几名援藏干部克服高原缺氧、复杂的工作环境、语言障碍等种种困难,迅速投入到工作中。

对白朗县情况不了解,就先从调研做起。在40多天的调研过程中,我带领县里的干部,走遍了全县11个乡镇和80%的行政村。

走村串户,或与群众亲切交谈,或与当地干部进行座谈,我们详细了解了全县农牧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情况。高强度的工作,再加上高原反应,我当时体重锐减了10公斤,有两次甚至正在跟群众交谈时,突然晕倒在地。大家看到这种情况,都劝我回去休息几天,但我觉得,如果不把调查基础打牢,以后的工作就很难落到实处。

正是凭着这股劲头,我们济南市第六批援藏干部一行通过深入细致调研,掌握了白朗县的第一手资料。在此基础上,白朗县援藏工作组经过反复讨论,并征求县三套班子的意见和建议,提出了援藏工作总体思路,即围绕“四条工作主线”的布局,以优化产业结构、增强综合实力、统筹区域发展、构建和谐社会为重点,大力实施“4161”工程,站在新起点、实现新跨越,努力开创白朗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新局面。

“四条工作主线”,包括经济工作线、民生工作线、党建稳定工作线和奖惩督查工作线,形成了覆盖全面的工作体系,既明确了“抓什么”,又明确了“怎么抓”,更强调惠民利民;“4161”工程,“4”是指“蔬菜、青稞生产加工、畜牧和传统民族手工业”四大产业,“1”是指加快县城建设、促进城镇化进程,“6”是指“水、电、路、医、学、住”六项民生工程,“1”是指保持社会局势持续稳定。

一大批农牧民实现从普通种植户到科技示范户再到致富带头人的转变

从1998年第二批援藏干部开始,白朗县发展大棚蔬菜已有十几年。如今,白朗县拥有蔬菜大棚5262座,去年全县农民人均收入4311元,仅大棚蔬菜一项收入就占到农民年人均收入的27%。

现在,市场观念正被越来越多的藏族同胞接受。可在10多年前,当济南援藏干部走进白朗时,当地老百姓是不吃蔬菜的。在援藏干部和当地干部帮助下,老百姓千辛万苦种出了新鲜的大棚蔬菜却不好意思去卖,怕邻居笑话。

当时援藏干部们想了个法子,带着一些农户去卖菜。卖完菜以后让获益的农户满村子走一遍,边走边数钱。其他老百姓看到种菜有效益,才慢慢开始种菜、卖菜了。我们刚到白朗时,摆在眼前的难题已经不是如何劝说老百姓种菜、卖菜,而是如何做大做强蔬菜产业。

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我和县里干部一起提出了“强龙头、壮龙身、扩龙尾”的战略。

强龙头,就是计划投资5000万元,实施白朗县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改造提升工程,全力打造生产展示中心、新品种新技术推广中心、农民培训教育中心、产品检测中心、农产品销售中心、物资供应中心、高原蔬菜科研中心、休闲娱乐中心等8大中心。今年,投资500万元、占地3600平方米的全自动智能化温室项目已投入使用。

壮龙身,就是县里研究制定了大棚建设奖励机制,群众每新建1个大棚,奖励价值15000元的温室建设物资;开展蔬菜生产示范村和示范户评选活动,对“十佳蔬菜瓜果种植能手”每人奖励2000元。我们还从山东引进了草莓、大樱桃等12个新品种,推动了瓜果类和根茎叶类2条蔬菜生产带的建设和蔬菜种植结构的不断优化。

扩龙尾,就是加强蔬菜加工和销售。我们争取资金300余万元,建起了恒温保鲜库,与拉萨市2家超市搞好对接,合作社对蔬菜进行包装后直接进入超市。白朗“天域绿”牌蔬菜不但销往周边县市,而且直接进入了拉萨市场。2011年,我们还成功举办了首届“白朗县蔬菜采摘节”,进一步提升了白朗蔬菜的影响力。

我们还想方设法做优传统的青稞产业。2011年,白朗县制定青稞种子、有机肥料等补贴政策,在3个乡(镇)试验了8500亩绿色青稞示范田,每亩收益比普通优质青稞高出600元,有力推动了青稞生产向绿色有机方向发展。同时,我们还争取并整合资金1784万元,实施了西藏自治区第一个农机化示范县项目,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为拉伸产业链、增加农产品附加值,我带领援藏干部积极奔走,协调投资2000多万元,对康桑农产品发展有限公司进行改造提升,帮助企业修建厂房、引进设备、提高产能、包装产品,并指导旺达食品有限公司成功实施了“青稞牛肉方便面”生产项目,填补了日喀则地区全自动化食品生产线的空白。

2年多来,白朗县形成了蔬菜、青稞、畜牧、传统民族手工业四大主导产业,且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特别是蔬菜产业和青稞产业基本上形成了“产、供、加、销”一条龙的生产经营体系,极大地促进了经济发展、群众增收。

“援藏为什么、进藏干什么、离藏留什么”,这是我经常拿来自勉的一句话

2010年6月,我在调研中发现,白朗县县城供排水管网老化,实行定时供水,水压只能实现一楼供水;由于排水不畅、防洪设施不完善,县城屡受泥石流冲击。为此,援藏实施的第一个项目就是“县城供排水及防洪工程”。全县投资2000多万元,其中援藏资金1800万元,新建了清水池、综合楼、供排水管网等。目前,该工程已完工,白朗县城及周边村庄实现了24小时供水,水质符合国家饮用水标准。同时,雨季泥石流对县城的威胁得到了有效化解。在建自来水厂的过程中,我的援藏同事边祥为每天骑着自行车满县城转,督促工程进展和监督工程质量。有一次甚至还为了让施工队深挖一厘米和别人在工地上争执了起来。

我们还着力解决制约发展的交通问题。在深入调研后,我提出了“以县城为中心、以乡(镇)为次中心、以农村客运停靠点为基点,构建层次分明、功能齐全、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公路网络”的交通发展思路,并于2011年投资2972.6万元实施了3个乡(镇)通水泥公路项目。2011年4月,在实施“康桑农产品发展有限公司改造提升工程”时,我发现企业驻地贵热村路况较差、企业运输和村民出行困难,于是新建了环贵热村水泥公路,改善了企业运输条件,便利了村民出行。

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现在白朗县城的面貌已焕然一新:道路宽阔畅通,绿化带赏心悦目;车辆停放区井井有条,消除了交通安全隐患;融入民族风格的牌匾整齐美观。我们还结合内地先进经验,提出了白朗县城管队伍、机制建设方案,每年还拿出20万元援藏资金,加大城管经费保障力度,从根本上解决了“有城无管”的问题。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