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六大以来,党和政府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全面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发展。10年来,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愿望逐渐成为现实—
湖南:让民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本报记者 刘 麟
近年来,湖南省加大民生建设力度,通过解决人民群众感受真切的民生问题,让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为此,湖南省在武陵山片区加快扶贫试点工作、在农村推广“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花大力气保煤保电保民生,把民生工程建设与群众日常生活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让民生改善看得见、摸得着,受到了群众广泛赞誉。
2011年11月15日,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试点正式启动。武陵山片区跨湘、鄂、渝、黔4省市,是贫困人口分布广的连片特困地区。如今,经过一段时间的建设,该片区面貌有了明显改观。
大力发展旅游业,是湖南此次扶贫攻坚的重要着力点。湖南把旅游业发展作为重中之重,着力加强旅游交通、景区设施、配套服务等旅游设施建设,重点发展民族文化旅游和生态绿色旅游,突出张家界、凤凰、怀化、邵阳4个旅游板块,培育“神秘大湘西”、“魅力大湘西”品牌,打造了12条精品旅游线路。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湖南也走出了一条促进发展、改善民生的好路子。2008年,湖南省委、省政府在桃源、沅江等5县(市)进行试点,2009年“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在全省铺开:贫困县按行政村或项目规模大小,奖补5万元至10万元;其他地方按农民筹资总额的3倍给予奖补;对受益面大、投入较多的项目,还可适当提高奖补标准。
“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实施4年来,湖南省积极争取中央财政资金支持,省市县财政配套,实施了4.3万多个项目,遍及全省90%的行政村,给全省农村带来了新气象。
湖南全力化解“缺煤、无油、少气”能源格局给居民生活用电带来的影响。去年,湖南经历了新中国成立以来降雨量最少的一年,水电发电不足,湖南一时成为“电荒”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为此,湖南省从2011年9月底起展开了高强度的调煤保电大行动。省财政还拿出8000万元,用于奖励完成和超额完成发电任务的统调电厂。同时,还为火电企业提供了5亿元无息贷款。由此,电煤源源不断地运进电厂,电力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千家万户。在电力供应紧张的2011年冬天,湖南践行了“确保全省城乡不拉闸限电”的诺言。
天津市西青区:让更多农民增收致富
本报记者 武自然
种什么划算?农民心里有杆秤。近日,天津市西青区辛口镇第六埠村农民张义建给记者算了一笔账。3年前,他投入6万元建设了一亩高标准大棚。几年下来,这亩地平均年收入达到24000元,相当于10亩良田。
实实在在的效益比,再加上政府的支持,让更多农民深刻感受到设施农业有潜力,有前途。从2010年至今,天津市西青区新增设施农业面积3.22万亩,增效4.5亿元。
天津市西青区将设施农业作为综合开发的重要内容统筹实施,建成了第六埠农业精品园等一批高标准农业设施化园区。打造重点龙头项目,建成了4万平方米的天津热带植物观光园,年接待游客25万人次,实现收入800多万元。
辛口镇第六埠村村委会主任郝祥宝告诉记者,如今,全村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面积已近万亩,其中设施农业面积达到6000余亩,年产各类蔬菜超过4000万公斤。村里4500人中80%的劳动力从事蔬菜种植及其相关产业。
为了让更多农民增收致富,天津市西青区着力构建完善的配套服务体系,优化提升设施农业发展环境,促进设施农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截至目前,该区已组建超过69家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全程服务。第六埠村5个协会、合作社吸纳农民650户,蔬菜覆盖面积6000亩,每年通过协会下达订单,市场销售良好,可实现人均年收入1万元。
在发展设施农业的同时,西青区还利用区位优势和设施农业建设的成果,积极发展生态旅游、休闲观光等项目,取得了良好效果。
用情用心纾民困
——访海南省海口市市长冀文林
本报记者 何 伟
近日,记者就海南省海口市着力改善民生的举措、成效等方面的问题,采访了海口市市长冀文林。
记者:去年以来,海口民生改善取得了哪些成就?
冀文林:2011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海口坚持把新增财力的70%以上用于改善民生,共投入30多亿元推进70多个民生项目,解决了一批群众最关心、最关注的问题。
海口用情用心用力改善民生,规划实施了一系列民生工程,打通了5条断头路,完善城市路网,建设完成保障性住房11268套,创新农村薄弱学校帮扶模式,新建一批标准化幼儿园,完善城乡医疗卫生保障机制和各项设施,增强社区卫生服务的公益性功能,让民众就近享受医疗服务。
海口扎实开展国家创业型城市创建,投入5279万元落实各项就业政策,发放创业小额担保贷款3100万元,启用新的人力资源市场,实现城镇新增就业人员4万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1.43万人。
此外,海口市改扩建4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农村卫生室标准化率达70%。企业人均养老金提高到1410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标准提高到每人280元,城镇居民医保重大疾病医疗费最高报销限额提高到20万元,普通门诊报销比例提高到50%。开展城镇居民养老保险试点工作,筹资1.2亿元,救助城市低保和农村低保对象5.8万人次。
记者:民生话题中,“住”的问题群众最关切,在这一方面,海口采取了哪些具体举措?
冀文林:多年来,海口市把解决城镇居民住房困难作为重要的民生工程来抓落实,不断加大投入,创新思路,努力构建层次分明、渠道多样的住房保障体系。
据统计,“十一五”期间,海口市共筹建各类保障性安居工程住房34731套。加上以前多渠道筹资建设的房改房、解困房、双困房、单位职工集资建房、教师村等,自2010年底至今,海口市已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12万套,城镇居民住房保障率达到近25%。
记者:下一步,海口民生工程的重点有哪些?
冀文林:教育和就业等将是海口民生工作的重中之重。在教育方面,海口将着力提升教育发展水平,均衡配置义务教育资源,缩小城乡、群体、校际之间的差距,大力普及学前教育,发展普通高中教育,推行中职免费教育。
海口还将努力扩大就业,制定优惠政策,以大中专毕业生、农村富余劳动力和城镇就业困难人员为重点,以工业化、城镇化和项目建设为主要途径,引导和促进就业,鼓励自主创业,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就业需求。
内蒙古化德县:幸福院里夕阳红
本报记者 韩秉志
8月21日早晨8点,阳光明媚,在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化德县朝阳镇特布村的互助幸福院,3位年过古稀的老人在门前的文化广场拉着二胡;旁边两位老爷子的一盘棋局,引来了不少围观者;健身器材旁,老人们边锻炼边聊天,有说有笑,一片温馨。
记者走进互助幸福院,只见72岁的周玉兰老人正在院门前活动身体。当记者询问她在这里的生活情况时,她指着眼前的配套设施说,“在这里,我们不仅喝上了自来水,而且还能在文化活动室找点乐子。有个啥病,直接到院里的卫生室就行了,方便着哩!”
化德县贫困面积大、贫困人口多、扶贫任务重。近些年,该县许多青壮年外出务工,农村留守老人数量逐年增加。从2009年开始,化德县通过调整优化村镇布局,撤并“空心村”、“老龄村”,整合各种资金,采取“集中居住,分户生活;统一管理,互助服务”的运行模式,为60岁以上的五保户、孤寡空巢老人建设了互助幸福院,给入住的每户老人免费提供一套小型住房。
化德县副县长张国荣告诉记者,“互助幸福院的选址考虑了近村、近水、近电、近路等因素;房屋设计考虑采光、取暖、抗震等问题,选用节能、环保等新型建设材料,力求做到布局科学、结构合理、节能环保。”“对于这些入住幸福院的老人来说,吸引他们的不只是配套的硬件措施,还有幸福院带给他们的精神慰藉。”乌兰察布市民政局局长尉常青对记者说,“这也是互助幸福院吸引老人的重要因素之一。”
截至目前,化德县已建设互助幸福院27所,解决了2600户、5100名无生产能力、有生活能力贫困老人的养老问题。他们还要争取再用3年时间,让全县1.4万名60周岁以上贫困老人及五保、伤残人员入住幸福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