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2年9月24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位电视台记者——
做与时代同行的新闻工作者
何 盈口述 本报记者来 洁整理
电视台记者何盈

何盈,中央电视台驻杭州记者站站长。2011年,她采编的《走基层·皮里村蹲点日记》,讲述了新疆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马尔洋乡的乡干部翻悬崖、趟冰河,往返行程近200公里,接皮里村孩子上学的故事。该报道广受好评,她也被评为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

随着新技术、新设备投入使用,新闻传播速度更快了,直播成了家常便饭,内容也越来越贴近百姓生活

要说近10年电视新闻的变化,首先是传播技术发展越来越快,每年都有新设备投入使用,新闻传播速度加快,直播成了家常便饭。其次,信息网更加密集,中央电视台从3年前开始打造国内和海外记者站,现在国内已有31个记者站,海外将建立70个记者站。除了这些外在的改变,我觉得,更重要的是我们的姿态变了,语态也变了,做新闻的方法更贴近老百姓了。

我做专职前期记者的时间只有3年。2009年,我到广州应急报道点做代理记者,开始了从编辑到记者的转型。2010年,我竞聘到杭州应急报道点任首席记者,在2011年的“新春走基层”报道中,做了《张波:扫马路也有成就感》和《K1245次列车上的春运故事》两个片子。

新春走基层,既要关注回家的人,也应该关注不回家的人。

得知来自甘肃29岁的张波要在春节假期工作、不能回家时,我就想跟他一天,看一看他到底是怎么工作和生活的。最初张波对我半信半疑,甚至怀疑我是不是记者。但第二天凌晨2点50分,我准时出现在他家门口时,他相信我了。我跟着他,天没亮就在各小区清理垃圾,闲的时候就跟他聊天。那年杭州冬天非常冷,在这个万家团聚的日子里,有人能陪他,他很愿意把心里话告诉我。

结束了这个采访,我们赶往火车站,跟着乘坐K1245次列车、来自西南老少边穷地区的2000多位农民工回家,将历时44个小时。我就是想亲身体验一下农民工是怎么回家的,做一个真实的采访实录。农民工兄弟们一开始没想到中央电视台的记者真会跟他们一起挤火车,显得有些拘谨。没过多久,他们放开了,跟我聊起生活,诉说心中的担忧和愿望。一位大哥是浙江宁波一家邮局的邮递员,虽然每月工资只有2000多元,但这个工作让他很有满足感,因为把信送到别人的手上,别人会说一声“谢谢”。这些可爱的农民工兄弟很让我们敬佩。这一次,我真正走进了这个群体。

作为一名记者,我要真实呈现社会现实,让事实本身呈现出来打动观众

2011年5月,我被派到新疆做一组报道。在喀什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县城惟一的小学里,我认识了来自皮里村的孩子们。他们告诉我,回家的路很难走,但是家乡特别美,那里的苹果、杏、葡萄都特别甜,河水特别清,有很多美丽的石头。孩子们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溢于言表,让我很想做一期片子。但是,这样的选题能播吗?路上要走很久,怎么播出?种种疑问让我自己就先觉得不太可行。后来我想,干脆在休假时自己去拍一个小纪录片吧。

8月20日左右,台里开会,要求深入开展“走转改”报道,让大家报选题。我想这个时间孩子们快开学了,可能该出门了,就报了这个选题。按照“走基层”蹲点日记的要求,在一个地方必须呆15到20天。我心里还有点窃喜,自己的想法正好借机实现了。8月22日,我们记者一行从北京出发。因为从喀什到塔县的路断了,我们被困了3天,8月31日终于从塔县踏上了前往皮里村的路程。

很多人说,皮里村这个片子成功刻画了郭玉琨这位基层干部形象。一路走下来,最让我感动的是郭玉琨对工作和孩子们的真情。

郭玉琨是军转干部,甘肃人,父母都是农民。一次老父亲来新疆探亲,在儿子的宿舍里待了半个月,都没见着儿子几面。每次郭玉琨回到宿舍,都是一身泥、满脸灰,话说不了两句倒头就睡着了。临走前,老父亲实在心疼,跟儿子说,你这么累,不如跟我回家种地去吧,在这里当干部比当农民还辛苦。除了日常工作,郭玉琨每年还要冒着生命危险护送孩子们上学。在他眼里,娃娃们上学是件大事,甚至比他自己的生命都重要。听了他这些故事,我从心底里敬重他。

其实,在基层这样的故事、这样的人数不胜数。走基层是个机会,我结识了很多让我终生受益的老师和朋友。他们对待工作、生活的态度都深深影响着我。

最后,我用了孩子们天籁般的歌声作为片子的结尾,也没有过多去展现路上的艰险,没有采用郭玉琨流泪的素材去煽情。我要保持原生态,让事实本身跳出来打动观众。

从采访垃圾车司机、回家的农民工到皮里村的孩子们,我的心态始终是一样的。走基层,不是一种创新,而是一种回归,是重拾传统。未来,我觉得应该在工作中继续保持这种直接和纯粹的状态。

我希望自己能成为一个裤腿上永远沾着泥巴的记者,踏踏实实地观察与记录社会

现在作为央视浙江记者站站长,我更能体会到走基层的重要性。走基层不仅仅是一种报道形态,更应该是方法论,是出发点,是中央主流媒体的价值观。我们要“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

我对社会的认识都是采访对象教给我的,是他们让我看到了时代进步的力量,给了我很多积极的能量。作为一名记者,我很高兴能去记录他们,并不断吸收、学习并更新自己对时代的看法。时代的进步,很多时候正是普通人推动的。

最近我正在采访一位74岁的老人崔盐生,是他12年前在杭州市举办的第一次听证会上,提出西湖周围的公园应该免费开放。在当时的思路下,西湖免费开放会让杭州这个旅游城市减少很多收入,大家都觉得免费开放是不可能实现的。但2002年西湖真的免费开放了,还湖于民,这表明政府的管理思路在进步。如今,西湖已进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杭州也在全国树立起休闲之都的形象。

虽然12年前,听证会还是一个新生事物,政府管理者不知道第一次听证会能开成什么样子,像崔盐生这样报名参加的很多普通市民也不知道,但是他们都非常珍惜发言机会,进行了非常认真的准备。也正是因为他们的这种认真,使得听证会没有流于形式,发挥出重要作用。我很高兴去记录这些推动时代进步的普通人,在与时代同行的过程中,我也尽到了自己的一份力。

在皮里村,孩子们也使我有很多收获。我在学校刚认识他们时,他们叫我阿姨。从皮里村回来后,他们改口了,叫我姐姐。他们坚持说我是他们的塔吉克族姐姐。因为我到了他们的家,他们对我的感情和别人是不一样的。我们在乌鲁木齐做片子后期制作时,一个男孩发短信问我:“姐姐你在干什么?”我告诉他:“姐姐在做一件事情,让更多的人知道你们的故事。”

我希望自己能成为一个裤腿上永远沾着泥巴的记者,既成为当地问题的专家,也能认识和研究当下国情,把中央政策和所在地的实际相结合。我还希望自己能够踏踏实实地观察与记录社会,关注普通人的命运,关注社会发展进程,这既是新形势下主流媒体的出路,也是我们新闻工作者肩负的责任。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