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2年9月20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风起海西大潮涌

图①:新落成的福建晋江市廉租房小区

图②:游客在武夷山九曲溪漂流

图③:行驶在龙岩—厦门线路上的动车

图④:繁忙的厦门海沧保税港区

图⑤:建设中的平潭海峡大桥复桥

(资料图片)

本版稿件均由本报记者石 伟采写

福建,中国东南最早开放的省份之一。因为海洋,它曾经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因为海洋,它哺育了无数闯荡海外的名商巨贾;也因为海洋,今天的福建有了厚积薄发的产业资源和地域优势。

福建有着众多的优良深水港湾,可建20万吨级至30万吨级超大型深水码头的岸线长约50公里,为全国之最。港口资源是福建最大的资源优势。

近年来,福建省委、省政府从福建省情出发,提出积极推动现代产业群、城市群、港口群发展的“三群联动”战略。随着一个个重大基础设施和交通条件的改善,一个三位一体、互动联动的“三群”发展态势正逐步显现,港口资源整合有序推进,科学定位、错位发展、优势互补的港口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对全局发展的支撑作用正在不断增强。

福建省委书记孙春兰表示,要在更高起点上推进福建的发展,必须注重推进“三群”之间有效衔接和互动发展,充分发挥港口内拓外扩作用,提升中心城市对要素资源的配置能力和集聚辐射功能,增强对产业群的发展带动,加快推进产业聚集和优化升级,不断提升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整体功能和综合实力。福建省省长苏树林说,“以产业群、城市群和港口群为突破口,以抓龙头、铸链条为工作重点,加快建设大项目、发展大企业、打造大基地,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而形成现代工业体系。”

大港口建设风生水起,港口内拓外扩加速推进,是福建省近年来海洋经济发展的一大亮色。集中打造的江阴、罗屿、东吴、海沧、古雷等现代化核心港区以及可靠泊世界最大集装箱船的厦门港海沧14号至17号泊位、可靠泊世界最大散货船的福州港可门4号至5号泊位等重大项目投产,标志着福建沿海码头的利用正在与日俱增。江西等外省经由福建港口进出的货物首超千万吨大关、厦门港务集团与广东潮州合作建设潮州小红山内码头等,让福建的海洋气息影响到更多的区域。今年全年,预计仅厦门港的吞吐量就将突破4亿吨,集装箱将超过1000万标箱。

在强劲的港口经济拉动下,通过港业联动、港城联动,临港工业也迎来了新的春天。一批大型企业进驻湄洲湾产生的集聚效应日益显现,一批大型生产和储备基地,石化、冶金、火电等临港产业已开始发挥千亿元投资规模、千亿元产值规模的集聚效应。而地处福建东部的宁德环三都澳的临海先进制造业正在显现出后发赶超之势。中海油海西宁德工业区1000万立方米原油商业储备库、鞍钢宁德钢铁基地项目、镍合金项目正加快发展。在福建10大新增长区域中,环三都澳、闽江口、湄洲湾、泉州湾、厦门湾、古雷半岛、平潭综合实验区等一批布局在沿海的临港工业区,正在成为产业集聚发展的主战场。

在“三群联动”战略下,港兴业兴,港兴城兴。福州正由沿江城市转向国际化滨海型城市,厦门正由海岛型城市转向国际化海湾型城市,泉州、莆田、宁德等沿海城市也在加快建设特色滨海新城。沿海城市依靠港口集聚,逐步发展为城市群,对内不断提升生产性服务功能,对外不断拓展新的发展空间,城市空间发展群域化、城市经济发展群体化的新格局正在形成。

绿福建南平——意如画满眼春

福建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山是福建的特色,也曾经是制约福建发展的瓶颈。随着近年来高速公路路网建设,如今的福建山区与沿海已经大大缩小了时空距离。

近日记者来到福建北部重镇南平市采访,车行其间,但见处处苍翠,满目葱茏。清晨的薄雾缠绕在一个个山头,好一幅车在画中行、画在云端挂的意境。南平市委宣传部的同志说,这得益于福建省委、省政府以及南平市委、市政府近年来立足生态保护,依托绿色资源带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和理念,使得这块号称“八闽之肺”的绿地留下了今天的无尽绿色。

“2011年,南平市被国家环保部正式命名为全省惟一的以设区市为单位的生态示范区。我们围绕发挥绿色生态优势,结合编制“十二五”规划、武夷新区规划,邀请专家开展战略研究,进一步理清了发展思路;着重突出绿色经济导向,立足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区位条件,对现有产业链进行梳理;通过切实把好项目选择关,突出引进以生态资源为依托、符合绿色发展导向的好项目、大项目,正在努力加快后发崛起步伐。”南平市委书记裴金佳对记者说。

福建省委书记孙春兰、省长苏树林多次表示,南平的优势在生态、出路在生态、责任在生态。南平市市长林宝金告诉记者,近年来南平市将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目标定位在绿色发展上,以绿色生态为基础,以资源优势为依托,以科技创新为支撑,以生态宜居、富民强市为目标,大力发展绿色经济,打造绿色城市,保护绿色生态,倡导绿色生活,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走出了一条具有闽北特色的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新路子,一个充满活力、富裕文明、和谐安康,幸福美好的南平正在崛起。

怎样实现既保护资源和生态,又推进经济社会健康快速发展的构想?南平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许维泽介绍,一是大力发展绿色经济。通过发展现代农业、设施农业、生态农业、观光农业,建设一批龙头带动的专业化生产、机械化耕作、规模化经营的现代农业基地,把南平建设成为海西现代农业发展示范区。通过转变发展方式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突出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在资源转化中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

二是打造绿色城市。依托闽北的山水特色,将绿色生态作为城市魅力的核心组成部分,突出显山、露水、透绿,打造山水相融、城景相依的组团式山水园林城市,做到山、水、城相互交融,形成山在城中、城在山中的城市形态和特色;提倡建筑节能和生态平衡,建立低碳、高效的城市建筑空间体系,使城市环境和自然环境有机融合。

三是建设绿色新区。正在建设的武夷新区按照“一山两区三组团”的原则,明确了风景名胜、城市中心、休闲旅游、产业发展的划区分类,形成了“中心城区-特色乡镇-优美村落”的网状城市发展布局。按照“南城北旅”的产业布局,通过引进绿色环保、节能低碳的旅游养生、康复医疗、生物工程、光学电子等新型产业吸引就业、人口,集聚人气。

四是保护绿色生态。在巩固提升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创建成果的基础上,加快推进生态市建设。加强生态林业建设,持续推进“四绿工程”,提高森林覆盖率的同时,科学调整林种树种结构,提高森林涵养水源、净化空气,使闽北的山更青、水更绿、空气更清新。

福建台湾农民创业园——台商创业的第二故乡

记者日前来到龙岩漳平市的永福镇采访,这里是台湾茶叶企业在祖国大陆最主要的种植和加工基地。当地最大的台资企业鸿鼎公司董事长李志鸿承包了2500亩有机茶园,因其质优量大,短短几年就成为海峡两岸著名茶叶品牌的主要供应商。现在,李志鸿和他的家人在这里长期居住,每日在翠绿的茶园和永福镇秀美的山水间流连忘返。他对记者说,这里就是自己创业的第二故乡。

福建面对台湾海峡,与台湾有着血源、地缘、文源等多方面的相近性。近年来,福建立足独特优势,抢占海峡两岸农业合作先机,对台农业交流合作的领域、规模、政策、措施和成效都处在全国先行位置。其中台湾农民创业园的建设成果尤为突出。

福建是全国最大的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目前共有台资农业项目2300多个,为全国最多;同时拥有漳浦、永福等6个国家级台湾农民创业园,数量居全国之冠。2010年春节前夕,胡锦涛总书记来闽考察,首站就到漳浦台湾农民创业园看望台商;2011年1月30日,胡锦涛总书记给漳浦、永福台湾农民创业园的台湾农民回信,令全省人民和在闽广大台胞深受鼓舞,闽台农业合作迎来新机遇。

为支持和鼓励台湾农民来闽投资创业,从2005年开始,福建率先提出创办台湾农民创业园的总体构想,并推出了系列优惠政策,内容包括鼓励拓宽交流与合作的领域、实行优惠的税收政策、提供有利的土地与海域政策、加大财政金融的支持力度、创造便捷的通关环境和保护台商的合法权益等6个方面24条规定,为推进闽台农业全面合作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2010年5月,福建再次宣布10项惠台政策,其中有3项涉及闽台农业合作。为推动惠台政策的落实,福建省工商局和物价局分别对地方行政性收费和农业生产用电价格制定了具体的实施办法,台商台农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经过多年的努力,福建台湾农民创业园的产业优势日渐显现,发展势头良好,作用日益凸显,正在成为两岸农业合作的新亮点。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