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综合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2年9月19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高原红柳别样红
——追记陕西省援藏干部张宇
本报记者 夏先清 通讯员 孟 民
陕西省第六批援藏干部、原西藏阿里地区噶尔县委书记张宇(中)生前慰问藏族群众。
(资料照片)

望着荒原中的一排排新居,望着正在建设的种植区和养殖区,西藏阿里地区噶尔县扎西岗乡典角村村民扎西旺杰的眼泪流个不停。“张书记说过,等新楼建成时他要亲自来帮我们搬家。你看,这么漂亮的房子建好了,他却永远离开了我们。”对记者谈到这里,扎西旺杰已经泣不成声。

8月22日,年仅44岁的陕西省第六批援藏干部、西藏阿里地区噶尔县委书记张宇因突发心脑血管疾病倒在了工作岗位上,永远地离开了他眷恋的雪域高原。

如同遍布阿里的高原红柳,张宇只知奉献、不图索取,用坚韧的毅力为高寒缺氧的荒原带来绿色的希望,以坚韧的品格守护着戈壁荒滩,支撑着生活在青藏高原上的藏族群众的精神家园。

2010年8月29日,作为陕西省第六批援藏干部,张宇从陕西省宝鸡市来到了祖国边陲的西藏阿里地区噶尔县。

两个月时间,张宇跑遍了全县4乡1镇12村的沟沟岔岔。他提出了“建设藏西中心城市、阿里经济强县、边境模范县”3大战略目标,为噶尔县的发展明确了方向。

张宇提出,由政府提供技术、草种和肥料,村民自己种植、收割,驻村工作队挨家挨户动员,同时引进奶牛,帮助牧民们发展奶畜业。

52岁的噶尔新村村民加参是低保户,在张宇和乡村干部的帮助下,去年种植20亩紫花苜蓿,由于管护得当很快成活受益。加参高兴得合不拢嘴,当年就脱了贫,今年还买了拖拉机,将牧草面积扩大到40亩。

“张书记来的这两年多,全县紫花苜蓿种植面积达到5450亩,他还提出用5年时间把人工种草面积扩大到5万亩、人均7亩,发展奶牛养殖,短期牛羊育肥,提高牲畜存栏量。”噶尔县农牧局局长韩俊文告诉记者。

“典角村村民的生活好不好,不仅影响着边境稳定,还代表着国家形象。”张宇说。2011年7月,典角村二组率先确定了首个“边境模范村”建设目标。

噶尔县发改委主任王建成告诉记者,村里盖好了房子,还规划了种植区、养殖区和人工种草区,村民再也不用逐水草而居了。

把改善农牧民生活条件放在第一位,张宇上任以来大力实施“安居工程”,帮助2000多名农牧民离开帐篷、住进新居。

噶尔县城周边全是荒滩,四季布草不长草。张宇提出了“大水大绿”的工作思路。张宇和技术人员蹲在戈壁滩上搞实验,最终确定了用地膜覆盖技术提高成活率。为了赶时间,他一连熬了4个通宵,亲自修改工程方案,从渠道规划、树苗和草籽选用、播植密度到化肥使用一一把关。

景观大道种植的近30万株苗木,成活率达到了90%以上,创下了阿里历史上的奇迹。如今走在噶尔,新栽的树木已然成荫。

8月初,噶尔县引进的第一个项目正式投产,投资额达1600万元。与此同时,噶尔县建设了高效设施农业示范园区,利用援藏资金200余万元建成的一期工程30座温室大棚已经投产。

“远赴高原,如果碌碌无为,将愧对党和人民的事业,愧对家人和朋友。”这是张宇援藏期间常说的一句话。去年年底,父亲的丧事刚办完,回家奔丧的张宇突然接到阿里地区的有关通知,他带着父亲的遗像匆匆返回藏区。

记者在张宇生前的单身宿舍看到,一室一厅的平房里陈设简单,电视机旁放有尚未吃完的高原药和降压药,书柜里整齐地码着厚厚一摞笔记本。援藏期间,他的生活和工作都细细记录在这9本日记里。

县城突降瑞雪,他在日记中写道,“今日狮泉河乌云密布大雪纷飞,是我到狮泉河后雪下得最大的一次。此时正值草原出草关键时期,下雪非常好、非常及时,是我们及农牧民非常高兴的一件大事。”

……

噶尔县发改委副主任凌遗春告诉记者,在藏汉干部的共同努力下,去年年底,噶尔县县级财政收入达到2158万元,同比增长六成多,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500元,同比增长50%。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