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2年9月17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大医精诚 患者至上
——记北京军区总医院骨科“雷锋式的好军医”胥少汀
本报记者 张 忱 通讯员 罗建刚 冯 飞
北京军区总医院91岁高龄的著名骨科专家胥少汀(2010年10月11日摄)。 (新华社发)

金秋9月,北京军区总医院一间不大的会诊室里,记者见到了已经91岁高龄的骨科专家胥少汀。虽已至耄耋之年,胥老依旧精神矍铄,思路清晰,谈吐从容。每个周三,他都来到这里,和医生们讨论最新病例,一谈就是一上午。医生们说,胥老1998年离休后从未休息,他长年关注最新的骨科医学研究动态,80多岁时还亲自做手术,90岁了还坚持出门诊。他们说,胥老觉得患者需要他,他不愿意让患者失望。从医70多年来,无论进行日常手术、钻研科研课题还是著书传艺授业,胥老都把病人的苦乐放在第一位。

博极医源 精勤不倦

从医70余载,胥少汀早已声名远播、著作等身,可他至今依然精勤不倦。2011年9月,在瑞士举行的国际脊髓损伤会议上,胥少汀发布了他的最新研究成果“脊髓损伤后排尿功能重建”,引起轰动。70多年来,胥少汀发表专业论文180余篇,是世界高水平骨科医学会议的常客;他主编的《实用骨科学》、《脊髓损伤基础与临床》等10余部专著,已成为国内骨科医生手边的必备参考书;他在脊髓损伤等领域攻克了诸多世界性难题,自主创新13项重大医学成果,曾荣获包括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9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二等奖在内的70余项奖励。

胥少汀说,“提高知识能力,要向书本学习、向老师和同行学习,向病人学习。”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内骨科专业书籍少,他就泡在书店和医院图书馆,从书本中寻找临床难题的答案。没有经验,就利用各种机会请专家会诊、指导手术;不会英语,他就靠书本和收音机自学。长期的磨炼,让胥少汀了解了前沿的医学研究动态,还让他掌握了全面的英语技能。胥少汀的女儿胥珍说,她曾多次陪同父亲到外国参加学术会议,无论在北美还是欧洲,他都用英语讲演,对外国同行的问题也是对答如流,从来没有被问住过。

胥少汀勤于学习,却从不迷信书本、迷信权威。他注重临床实践,注重向病人、病历学习,善于在实践中发现问题,不断改进治疗方法。上世纪80年代,应用AO加压钢板技术治疗四肢长骨骨折的方法在国内很受推崇,但胥少汀经过大量的临床分析和比较发现,髓针固定法更加稳妥。如今,髓针固定法已经得到广泛认可。

医圣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说,医者若想拥有精湛的医术,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这8个字,正是胥少汀多年来勤学不辍的写照。

治学严谨 大胆创新

胥少汀认为,现代医学技术更新很快,因此必须不断创新。胥少汀的科研创新并不是为了得奖项,而是为了更好地为病人服务。他说,科研的根本目的是促进临床工作,决不能搞花架子,否则徒劳无益。

上世纪70年代初,曾有一位部队干部因车祸而导致脊髓马尾神经断裂,大小便失禁,双下肢瘫痪。会诊后,许多专家都认为脊髓损伤的处理是世界性难题,修复72条细若游丝的马尾神经在国内是不可能的。胥少汀却大胆接受了这个挑战。在显微镜的帮助下,他把断裂的神经逐根对好、连接。一根、两根、三根……3个多小时之后,他创造的用细尼龙线吻合马尾神经的方法获得成功。渐渐地患者的排尿功能、双腿肌肉逐渐恢复,术后10个月,这位患者奇迹般拄着拐杖站了起来。

然而,胥少汀深知,一例手术的成功,与取得科研成果还有很远的距离。由于神经生长的速度极慢,一天只能长1毫米,病人的排尿、双腿肌肉和运动能力恢复都得花很长的时间,要获得成果,必须在术后对病人进行长期的跟踪随访。随后的10多年,胥少汀又治疗了七八个马尾神经断裂的病例并进行了扎实的跟踪随访,根据总结出的经验,最终发表了《马尾神经断裂修复研究》论文,在这一领域独辟蹊径,引起了世界医学界的轰动。

任何创新都需要承担一定的风险,但只要对患者有益,胥少汀从来不怕冒险。采访中,记者见到了大学毕业后已在北京博爱医院工作的张晓霞。18年前,张晓霞患上了一种罕见的疾病,引起双上肢严重溃烂,截去右手之后仍不见好转,眼看就要危及生命。面对这种从医50多年从未见过的“怪病”,胥少汀毅然决定收治张晓霞。经过会诊,很多专家建议截去左手以保安全。为了张晓霞今后的生活,胥少汀却不同意这样做。他广泛查找资料,制订了科学的手术治疗方案,最终成功地保留了张晓霞的左手功能。

名师高徒 四代同堂

胥少汀和蔼可亲、平易近人,对学生却格外严格。他有“四不原则”:不见病人不下结论,不查病体不作诊断,不准备充分不做手术,不随访患者不作总结。

一次查房时,胥少汀发现一名医生遗漏了一项重要的检查,大怒:“病人看病的钱都是卖牛卖羊才凑齐的,如果手术失败了,一家人还怎么过啊!”

“为什么该做的检查不做?为什么不多制定几套手术方案?胥老的这类问题经常让我们满头冒汗。”副院长兼骨科主任孙天胜说。

有的医生“埋怨”胥少汀太苛刻,胥少汀却说,“当医生就得如履薄冰,一招不慎就会草菅人命!”

严格归严格,但胥少汀对学生毫无保留,总是将自己的知识和技术倾囊相授,从不在乎所谓“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的说法。只要学生有充分准备,胥老就会放手让他们主刀做手术,自己则在一旁悉心指导。

胥少汀德高望重,从不搞“一言堂”。在会诊室里,医生无论长幼都可以畅所欲言,表达自己的看法。骨科主治医师李绍光说,胥老从不把自己当做无所不知的神人,如果发现自己的诊断有偏差,他会马上纠正并为病人制订更好的治疗方案。一次,胥少汀发现一位95岁的患者大拇指末节肿胀,怀疑是骨髓炎。骨科副主任姚建华却有不同看法,他认为病情是由癌细胞转移引起的,这种病例虽然罕见,但自己曾经见过4个。胥少汀马上谦虚地说,自己在这方面的经验不多,应当按姚建华的意见办。活检结果表明,患者的症状正是由癌细胞转移引起的。发现了自己的失误,胥少汀丝毫没有觉得没面子,反而觉得很欣慰。

经过数十年的传承,胥老和他的学生在骨科如今已是“四代同堂”,这不仅源自他对人才的精心培养,还源自他营造的民主气氛。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