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2年9月17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让科技传播更精彩
本报记者 董碧娟 实习生 吕逸

9月16日,作为全国科普日北京主场的重要活动之一,第十届北京科学传播创新与发展论坛暨2012北京科学节国际论坛在中国科技馆举行。来自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和业内人士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国内外先进的科学传播理念与方法,为新时期我国科学传播创新与发展、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等提供了富有价值的借鉴和参考。

科技电影潜力巨大

科技电影成为论坛聚焦的议题。“数字技术给中国电影产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北京电影学院副院长、动画学院院长孙立军说。他介绍说,电影技术的发展推动了电影艺术的革新,在全球工业化的电影浪潮中,电影的技术革命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将数字化、立体影像与互动性相结合的数字交互式电影,将带来电影播放模式的全新体验,成为世界电影产业创新的一大亮点。

伴随着轻灵音乐,一个池塘内的微生物群正在做不规则运动,仿佛在举办一场音乐会……美国南加州大学电影艺术学院副教授理查德·温伯格给观众展示了一部别开生面的微生物电影。他说,利用数字电影技术展示微观世界,让大众更加深入地了解大自然,获得科学知识,其本身也是一种极具魅力的艺术。

跃狮五维集团创意总监姚开阳表示,在不远的将来,这种没有视觉边界,易于展现太空、海洋、时空穿梭等场面的全天域球幕影院将成为科技馆的必要组成。随着全天域球幕电影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许多城市的球形建筑物将发挥更多元的作用,成为科普大家庭中的重要一员。

科技与文化双轮驱动

“文化与科技融合的发展趋势已经越来越明显。”北京文化创意产业促进中心副主任吴锡俊介绍说,“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从2005年的674.1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1938.6亿元,占全市GDP比重已经达到12.1%。”他表示,科技已经渗入到文化产品的创作、生产、传播和消费的各个层面和关键环节,成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引擎。同时,文化作为科技发展的灵魂,为科技发展提供土壤,从观念、价值等多个侧面影响和助推科技创新。

在德国科技促进协会主席乔吉姆·勒奇看来,解决科技与文化深度融合问题的一个关键点,就是要推动更多的科研专家深入到大众中去。他建议科研实力较强的企业应该更积极地承担起科普责任,这也会从深层次上更好地促进科技与文化的融合。

科学传播跨越国界

国际味十足,是此次全国科普日北京主场活动的显著特点之一。在北京科学嘉年华上,共有15个国家和地区的25个国际科普组织参与,213个中外互动科普项目展示,27场国际科学秀、科普剧演出,国际化科普传播平台进一步凸显。

论坛上,多位国外专家介绍了自己所在国家科技节、科普日的特色性科学传播形式。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科学节总监乔纳森·费雷德里克介绍说,美国的一些科普活动会在餐饮场所举行,大家可以一边吃饭,一边学习有趣、贴近生活的科普知识。乔吉姆·勒奇说,德国有科学巴士,可以将科普知识从一个学校带到另一个学校。

“科技传播是无国界的,它应当成立国际间的科学节组织联盟,通过推介资源、提供咨询、深化合作、加强研究等方式,共享科普资源,共同推动科学传播事业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北京市科协副主席周立军表示。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