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2年9月13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双轮驱动”畜牧业蓬勃发展
本报记者 周 琳

畜牧业是我国农业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对保障国家食物安全,增加农牧民收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推进农业现代化,促进国民经济稳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持续增强,畜禽养殖方式加快转型升级,草原牧区生产和生态协调发展。

党的十六大以来,在逐步健全的良种繁育体系和不断增强的畜牧科技实力“双轮驱动”下,我国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持续增强,走上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的发展之路。

2011年,全国畜牧业产值达到2.58万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2002年的30.9%上升到2011年的31.7%。2011年,我国畜产品贸易总额达到193.9亿美元,比2002年增长255.8%。畜牧业已成为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现代农业建设的排头兵。

农业部畜牧业司司长王智才说,目前我国肉类、禽蛋和工业饲料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人均畜产品占有量不断提高,主要畜产品基本自给,为满足城乡居民膳食需求和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作出了重要贡献。

综合生产能力持续增强

10年来,肉蛋奶等主要畜产品产量稳步增长。2011年,全国肉类、禽蛋产量稳居世界第一位,奶类产量居世界第三位

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敖润苏莫苏木荷也勿苏嘎查牧民鲍永新,10年来坚持种草治沙和养羊致富同步推进。如今,鲍永新家存栏1100只羊,年可出栏育肥羊1500只,净利润60万元。在他的带动下,当地牧民纷纷走上可持续合作种养之路,曾经的道兰图沙地已变成片片绿洲。

“10年来,我国畜牧业发展基本解决了草原生态这个大问题,找到了可持续发展之路。”中国农科院农经所副所长王济民认为,近10年来,我国畜牧业发展最大的变化是规模化步伐加快,其次是产业化提速。

据农业部畜牧业司统计,2011年,全国肉类产量达7957.8万吨,禽蛋产量达2811.4万吨,奶类产量达3810.7万吨,分别比2002年增长27.6%、24.1%和172.1%;全国人均肉、蛋、奶占有量分别为59.1公斤、20.9公斤和28.3公斤,比2002年分别增加了

10.5公斤、3.2公斤和17.4公斤。目前,我国人均禽蛋消费已达到发达国家水平,肉类消费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不仅如此,伴随着产量的增长,10年来我国畜牧业的产品结构也不断优化,种类不断丰富,满足了城乡居民膳食结构的多样化需求。”王济民说。

在肉蛋奶产品产量结构中,肉类和禽蛋比重分别从2002年的63.0%和22.9%下降到2011年的54.6%和19.3%,奶类比重不断提高,由2002年的14.1%提高到2011年的26.1%。在肉类结构中,牛羊肉的比重由2002年的12.9%上升到2011年的13.1%,猪肉比重则由66.1%下降到63.5%。

良种繁育体系逐步健全

我国初步建成了以原种场和资源场为核心,扩繁场和改良站为主体,种畜禽质量检测中心为保障的畜禽良种繁育体系,畜产品增产的良种贡献率达40%

“我们这两年养殖科尔沁黄牛的规模不断扩大,靠的就是品种优良的优势。”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科尔沁区余粮堡镇的付国是远近闻名的“牛大王”,他告诉记者,目前他的企业年出栏优质育肥牛3000头。

据农业部统计,2006年以来我国累计投入23.7亿元实施畜禽良种工程,良种供应能力成倍增加,质量水平不断提高。2008年以来,农业部认定了109个国家级畜禽保种场、22个保护区和6个基因库,组织开展全国畜禽遗传资源调查,初步建立了畜禽遗传资源保护体系。“目前,我国已初步建成了以原种场和资源场为核心,扩繁场和改良站为主体,种畜禽质量检测中心为保障的畜禽良种繁育体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刘玉满说,畜产品产量的提升,离不开畜禽品种改良计划,这是推进畜禽种业发展的主要抓手。

据介绍,2008年开始,农业部相继启动实施了奶牛、生猪、

肉牛遗传改良计划,全面推进畜禽品种改良。截至2011年,已形成了以37家核心育种场为主体的国家生猪联合育种机制,核心群基础母猪存栏达到6.4万头;已建成种公牛站37个,奶牛生产性能测定(DHI)中心22个。通过品种改良,主要畜禽品种生产性能逐步提高。据测算,畜产品增产的良种贡献率达到40%。

10年来,我国畜牧良种补贴项目成效显著。2005年国家启动奶牛良种补贴项目以来,补贴畜种从奶牛扩大到生猪、肉牛等品种;补贴资金从最初的1500万元增加到2011年的11.9亿元,累计投入资金54亿多元;补贴范围从试点的10多个县扩增至全国600多个县。目前每年项目受益农户超过600万户,累计改良奶牛已达4200多万头、猪1.3亿胎次,成年母牛平均单产水平提高10%以上,生产良种商品猪超过10亿头。

科技生产水平显著提升

加快科技创新与推广,是实现畜牧业现代化的关键。10年来,我国畜牧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不断提高,产业技术水平明显提升

10年来,我国畜牧业重大科技创新成果相继产生,科研成果和适用技术广泛推广应用,对提升我国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江西省南昌县幽兰镇玉林村生态农业科技园,农业工人正在忙着将12周龄的蛋鸭迁往产蛋笼养基地,将蛋鸭养殖分成1至4周龄、5至12周龄、13周龄后三个阶段进行饲养。

“我这项笼养鸭技术主要是根据鸭子的生长发育特点和生活习性,在锯末、稻壳等材料中加入有益菌制成40厘米左右的生物发酵床体,既能基本实现养殖的‘零排放’,又让养鸭更容易实现规模化、标准化。”玉林村的养殖大户赵林告诉记者,在这项新技术的支持下,他的养殖效率大幅提高,公司总产值已突破5000万元。

“10年来,我国畜牧业重大科技成果不断涌现。”王济民说,国家通过科技支撑计划、863计划、973计划、农业行业科研专项等科技项目,加强生产领域的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集成配套,有力地支撑了畜牧业发展。

通过实施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目前我国已设立了生猪等11个畜牧产业技术体系,中央财政每年稳定支持3.2亿元研究经费,针对畜牧业发展中的重大关键技术问题集中攻关。畜牧业领域共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励852项,其中国家级奖励成果36项。

在科技强有力的推动下,我国先后成功培育了中国西门塔尔牛、新吉细毛羊等众多畜禽新品种。其中,鲁农I号猪配套系和大通牦牛的培育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夏南牛培育成功填补了我国肉牛专用品种领域的空白,国产蛋鸡品种的供应能力可保障国内种鸡市场需求量的50%以上。

畜牧科技成果的广泛应用显著提升了生产技术水平。奶牛平均单产水平由2002年的3151公斤提高到2011年的5400公斤;生猪出栏率由2002年的129%提高到2011年的142.4%,商品猪出栏日龄提前5至10天;生猪和家禽畜禽配合饲料使用率达到了50%和60%以上,转化率提高了15%至20%。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