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2年9月13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光纤进村”富农家
潘春来口述 本报记者 石 伟整理

潘春来是福建省南安市康美镇兰田村党支部书记,南安市知名民营企业家。他创办了福建省第一所新农民培训学校——南安市新农民培训学校,2008年创办了“世纪之村”农村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

可能是祖祖辈辈都种田的缘故,我这一辈子怎么也离不开“农”字。2002年自己就经营着几家企业,日子过得也平顺,上网看完企业信息后,都要顺带看看农村信息,可看完后免不了冒出些许郁闷——农村那么大,信息却那么少;在村里上网,网速就像蜗牛那样慢。当时,“光纤进村”对我们那儿而言如同白日做梦。

2004年,组织上委派我回康美镇兰田村担任党支部书记,重新与农民、农村和农业打交道。我觉得,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首先需要提升农民素质,因此建起了农民素质培训学校。村里进行基础建设和文化建设时,首先实现了“光纤进村”,村民们能获得优质的信息服务,安装电脑的日渐增多了。

在与乡亲们的交流中,大家都夸网络好,只是感到专门服务“三农”的内容还不多,在外打工的乡亲也很希望能上网看看村里的事。于是,我提出打造一个“农家平台”,先做好村务公开,把村里的大事小情都晒到上面,让群众一目了然。

每年出台的中央一号文件,都让我们看到了党和政府对“三农”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农村发展的光明前景,大伙儿建设新农村的干劲越来越足。2008年,我们村建立起了“世纪之村”农村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并设置了便民服务、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电子农务等4项职能,内容充分考虑农民的需求,操作则尽可能“傻瓜化”。

信息化在广大农村大有作为。我们的“世纪之村”农村信息化服务的平台迄今已发布村务信息289万条,推动了村务“运行阳光化、管理信息化”。我们还通过创新农村商贸模式来增加农民收入,平台已有网上农家店1万多个,月交易额达3.5亿元,与之相配套且适应农村发展需求拥有电动车、摩托车、三轮车、小面的等交通工具的物流队伍也达8000多人,带动相关就业1.7万多人。现在,“世纪之村”已被人们称为农村版的“阿里巴巴”。

在党的十八大即将胜利召开之际,作为基层党支部书记,我有两大期待,一是在目前农民信息消费能力还不够高,农村信息化市场运作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的情况下,期望强化政府的主导作用,鼓励引导电信运营商、IT企业、科研院所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各种社会力量参与,形成推进农村信息化发展的合力;二是期盼尽快建立规范的农村信息化工作流程和监督机制,制定和完善相关标准,并加大制度与标准的执行力度,提高农村信息可控性。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