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论民营企业制度创新刻不容缓
本报评论员
最近,美的集团在企业制度创新上迈出重要一步,全面实现向职业经理人“交班”。此举不仅体现了民营企业“去家族化”的重要方向,而且反映了现代企业发展的规律和趋势。在民营企业迅速发展壮大的新形势下,美的“交班”的这一积极探索,昭示着民营企业制度创新迫在眉睫。
推进企业制度创新是美的集团的一项重要发展战略。历经40余年的发展,美的已经成长为一家拥有多家二级集团和上市公司的大型企业集团,企业规模从初创时的几千元发展到如今的上千亿元。与此同时,企业面临的外部条件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企业规模、层级和市场环境的改变,迫切需要建立一种更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企业制度,而经营者的职业化无疑是一项重要选择。从这一角度看,美的在“交班”制度上的探索,实乃形势所需、发展所需。
美的的探索,是我国民营企业亟待破解的共同课题。改革开放30多年来,随着基本经济制度的完善和“两个毫不动摇”方针的贯彻落实,我国民营企业获得了空前发展,已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据统计,2011年,我国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占全部投资的比重高达60%以上。在浙江、广东等地,这一比例更高,民营企业甚至已成为这些发达地区的重要经济优势。但是,企业规模的扩大、发展环境的变化,也让民营企业原有的一些制度弊端逐渐显露了出来,并突出地表现在家族化的治理方式和家长制的管理思维上,“交班”之际,企业的家族化倾向尤为明显。在这种制度安排下,所有权与经营权不分,企业发展难免受到个人及其家族的严重制约,公司治理也会局限于创业者的个人经验。中国企业联合会的一份研究报告表明,父传子、子传孙的家族化治理模式正在成为民营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拦路虎”。荷兰银行此前的一项研究还表明,大约只有30%的家族企业能延续到第二代,能延续到第三代的只有10%。纵观全球,那些历经百年之后还能基业长青的西方大公司中,尽管仍有为某个家族所有或控制的,但这些企业无不突破了原有的家族化治理并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我国民营企业发展要迈上新的台阶,必须在制度创新上下功夫、在兴利除弊上动真格。
每一次大的经济危机,都是企业制度是否优越的试金石。近些年,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不断加深,也使民营企业制度创新显得更为紧迫。受这次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国内外市场需求正趋于萎缩,我国民营企业生产经营压力也日渐增大,一些企业因而陷入困境,企业内部的制度性缺陷随之暴露无遗。旧体制、旧机制,已令不少民营企业难以应对成本上升的窘境,更难在市场环境发生较大变化情况下获得竞争优势。还要看到,随着国家“新36条”及相关实施细则的贯彻落实,民间投资此前遇到的“玻璃门”、“弹簧门”终将打破,民营企业将与其他类型企业处于同一平台上竞争,未来企业竞争能力的高低,势必更多地取决于企业制度的优势。
制度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强大动力,也是我国民营企业二次创业的重要利器。新的形势下,民营企业要融资、要创新、要转型,须首先从制度创新入手,从而使其有效开展技术等其他创新活动和市场化运作具备良好的基础和必要的前提。参照发达国家企业发展的经验看,当一国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经济总量达到一定规模、资源供给约束增大到一定程度时,企业要进一步发展,也必须形成以制度创新、技术创新为主要动力的新优势。上世纪初的欧美企业如此,上世纪中叶的日本企业同样如此。结合中国的发展实际看,我们也已到了这一阶段。而且未来几年我国民营企业将步入“交班”高峰期,能否在此关键阶段、重要时期切实推动制度创新,把大批改革开放大潮中应运而生的民营企业真正变革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现代企业,不仅对民营企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对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同样至关重要。美的在这方面做出了积极表率,我们期待更多的民营企业闻风而动、见贤思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