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2年9月5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开辟新战场
杨国民

最近,中船重工的几条新闻引起了业内的广泛关注:

由中船重工昆明船舶设备集团有限公司自主研制的行李处理系统在昆明新机场正式投入使用,标志着我国大型枢纽机场行李处理系统国产化首台套研制成功,实现了该领域重大装备国产化的重大跨越;

由中船重工重庆海装风电设备有限公司自主研制的首台5兆瓦海上风电机组整机下线,这是目前全球同类机型中风轮直径最大、机头重量最轻、发电量最高的机组,标志着我国风电创新技术获得新突破;

由中船重工711所自主研制的分布式能源,已由天然气冷热电三联供拓展到垃圾发电等多个能源利用产业领域,先后在各地建立了多个垃圾发电厂。

乍一看,这些新闻似乎与造船业没什么关联。而这正是中船重工近年来加快结构调整、开辟新战场的重要成果。

近年来,记者多次到中船重工采访,总能听到这样的话:“全力以赴保好军,千方百计做稳船,强力发展非船产业”。几年前,面对船企订单“排队加塞”的火爆场面,中船重工没有陶醉于眼前的繁荣,而是在抓住机遇发展造船主业的同时,前瞻性地提出大力发展非船产业的战略构想,制定战略、规划、目标和措施,有效引导和激励各成员单位进军广阔的市场。如今,在能源、交通运输、电子信息、特种装备等国民经济的众多领域,中船重工非船产品多点开花,势头强劲,成为支撑和推动中船重工稳健前行的又一重要引擎。

造船集团强力发展非船产业,看起来似乎有脱离主业之嫌,而实质上却是坚守造船、延伸主业的正确选择。众所周知,造船是综合性很强的工业,涉及数十个领域。其技术和生产能力都具有很强的弹性和渗透力。当造船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或造船市场进入供需平衡甚至供大于求的时期,发挥造船的各项优势,进入相关领域,就是必然选择。

实践证明,正是由于在结构调整上早布局、早行动,中船重工在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巨大影响下仍然能够实现平稳增长。今年上半年,在我国新接船舶订单同比下降50.3%的情况下,中船重工完成经济总量同比增长11.8%。其中非船产业功不可没,上半年占集团经济总量的比重首次超过民船产业,表明中船重工的结构调整已取得了重大突破。

可以想象,未来由中船重工研制的非船产品将会不断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中。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