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2年9月4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高铁:推动经济社会“向前跑”
本报记者 冯其予

初秋时节,记者踏上了京沪高铁南行的列车,铁路沿线的一座座现代化城市正不断焕发出蓬勃的生机。

“以前去济南,开车要一个半小时。现在坐火车,26分钟就到了。”在毗邻山东德州东站的德州经济开发区,德州宝雅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洪君饶有兴致地跟记者算着自己的“时间账”:“我们公司很多零部件采购要去京、沪、苏、浙等地。京沪高铁开通后,一天就能往返,省下很多时间,这也是一笔可观的财富。”

自京沪高铁开通以来,沿线城市在这条现代化铁路的带动下,经济快速提升。在德州,今年以来已完成签约项目24个,合同资金140亿元;在曲阜,旅游人数因高铁得到迅速增加,仅2011年7月至12月,曲阜三孔景区的游客数量和门票收入就同比分别增长15%和14.8%;在济南,济南西站的建设带动了济南市西部的快速发展,成为济南枢纽新城建设的重要契机;在南京,京沪高铁的贯通不仅使南京成为铁路“四纵四横”格局中南北、东西干线的重要交会点,也带动了南京南部新城的建设发展。

作为我国业已开通的多条高铁线路之一,京沪高铁的投入运营,对沿线主要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高铁的运量优势,产生巨大的“人气”和“汇聚效应”,加快了城市化进程。京沪高铁、武广高铁、沪宁沪杭高铁、京津城际铁路等,共同构成了中国三大经济圈之间以及经济圈内部的高速循环系统,缩短了区域间的经济距离。高铁沿线新城区新工业区不断涌现,改变着中国的“经济版图”。京沪高铁沿线24个车站所在地中,有十几座城市都在规划建设新城区。高铁创造了城市发展新的增长点,推动中心城市与卫星城镇形成合理布局,增强中心城市对周边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强化相邻城市的“同城效应”。京津城际铁路的开通,使北京、天津两座城市日益“同城化”;沪宁高铁的开通,进一步促进了上海、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南京等城市的互相融合。广州到珠海、长春到吉林、南昌到九江、上海到杭州高铁开通后,同城效应也日益显现。

高速铁路连接区域、覆盖城乡,对缩小区域之间和城乡之间差距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加快发展高速铁路,将大大缩短各区域间的时空距离,实现区域间劳动力尤其是人才、信息等要素的快速流动,带动相关产业由经济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转移,把欠发达地区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建设高速铁路,不仅可以直接增加沿线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而且能够使城乡的联系更加紧密,为人才、技术、资金流向农村和农业创造有利的交通条件。武广高铁开通运营以来,其公交化、大运量的运输模式促进了珠三角、长株潭、长江中下游城市群资源的深度整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3小时经济圈”。

高铁的开通,有力地促进了区域间产业转移。武广高铁开通以来,大批广东客商到湘鄂两省投资,加速了沿海产业向内地转移。位于高铁两端的武汉、广州两市研究制定了促进产业转移的相关政策措施,在轨道交通、现代服务业、制造业和纺织业等领域展开合作。高速铁路对旅游、餐饮、住宿、商贸等第三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明显。京津城际铁路的开通运营,使天津市接待游客的数量增加了35%。郑西高铁开通以来,沿线郑州、洛阳、三门峡、华山、渭南、西安等设高铁车站的城市旅游增长都在20%以上。2011年6月,京沪高铁城市旅游联盟在济南正式成立,将京沪高铁沿线省市间的资源共享互利共赢推向一个高潮。

在节约物流成本方面,高铁使广大旅客的旅行时间大大缩短,节约了巨大的时间成本。随着运量的持续快速增长,高铁节约的社会时间价值也会大幅度增加。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铁路二氧化碳排放量在各种运输方式中是最低的,特别是高速列车没有尾气排放,采用真空密闭式集便器,对沿线不会产生生活垃圾的污染,可谓“绿色交通”、“低碳交通”。

我们更应当看到,高速铁路进一步丰富了我国高铁建设运营管理经验,完善了我国高铁技术标准体系,促进了我国高铁人才培养和成长,为建设世界先进水平高铁提供了更多更重要的理论支撑、实践支撑和人才支撑,不断推动我国铁路现代化事业迈向新的更高水平。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