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综合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2年9月3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都是党的人,没啥亏不亏”
——记河南省范县白衣阁乡北街村农民李文祥
本报记者 王 伟
李文祥(左二)在河南省濮阳市范县白衣阁乡家中给来访者讲述战斗故事(2011年2月24日摄)。 新华社记者 赵 鹏摄

李文祥是一位功绩赫赫的战斗英雄,但他一次次选择到最艰苦的地方去,默默地为党的事业做出贡献。从干部到农民,从城市到农村,对于个人身份及生活水平的落差,有人问他是不是觉得吃了亏,可李文祥却说,“都是党的人,没啥亏不亏。”

李文祥新中国成立前曾参加过济南战役、渡江战役、淮海战役等10余次著名战役,历任解放军第28军83师247团战士、班长、排长、少尉副连长。在济南战役中荣立二等功,在淮海战役中荣立特等功,在进军福建时荣立一等功,在渡海战役的平潭岛战斗中荣获“战斗英雄”荣誉称号。

1956年,李文祥转业后被安置到福建省建设厅建筑工程公司保卫科,成为一名保卫干事。可没过多久,李文祥觉得“整天坐在办公室里太清闲”,主动找到领导,要求到最艰苦的基层工作。几年的时间里,他5次向组织申请工作调动,次次都要求去“越艰苦越好”的地方,先后辗转厦门、泉州、莆田、南安县的梅山镇等地,从省属企业到基层建筑队,岗位越换越艰苦;从坐办公室到天天风餐露宿,日子越过越清苦。

1962年,正值经济困难时期,国家号召干部下乡务农。脱离干部身份变成不吃商品粮的农民,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李文祥所在的省建公司报名者寥寥无几,可他听说后,第一个找到领导报名。李文祥立过战功,又是战斗英雄,当时单位在住房分配、生活待遇等方面都给予他不少照顾,应当说生活条件还算不错,提出下乡要求后,不少同事劝他“慎重考虑”。李文祥却认为,共产党员应该听党的话;服从命令是军人的天职,当过兵的人应该听从指挥。他咬破手指写下血书,带着组织上发放的微薄安家费,和妻子陈宝珍回到了家乡,成为一名地地道道的农民。

范县白衣阁乡位于黄河故道,是河南省有名的黄泛区,土地贫瘠,经济落后。李文祥返乡第一年,针对家乡地势较低、水洼地多的情况,向村里提出改小麦种植为水稻种植的建议,被采纳实施,原本亩产二三百斤小麦的土地改种水稻后,当年就实现了亩产上千斤。

群众看“这个当过兵的人做啥事都带头”,就联名推荐他当村干部。他和村领导班子成员一道,带领全村群众引黄河水、开挖水渠、掏粪积肥、复耕农田,还主动担任村里的稻改队长,创造出了“范县优质大米”的品牌。

李文祥的生活一直比较清贫,刚从城里回到老家时,李文祥夫妇一无所有,只能和弟弟、弟媳、父亲一起挤在4间草房子里,勉强安了家,后来才搬到村里一所闲置多年的破庙里居住。搬入之初,破庙因年久失修,房顶漏雨、墙体透风,李文祥却劝爱人“坚持一下就过去了”。此后,他又先后3次搬家,直到1983年才盖了属于自己的3间瓦房,而此时他已经当了10多年村干部和生产队长。曾和他一起“搭班子”十五六年的董明瑞老人说,“老李这人正直,当那么多年村干部,从不占公家便宜,全村人都住上了新房,他才最后一个盖。”

1985年,原单位因倒闭而停发了他的生活补助费,自此,已经60岁出头、身体日渐衰老的李文祥坚持自己劳动养家,再没领取过一分优待金,却始终没向组织反映,也没要求享受任何待遇。最近几年,李文祥的女婿到内蒙古打工,女儿在附近乡镇企业打工,两个正在上学的外孙年龄尚小,家庭负担依然很重,可他从不叫苦,80多岁仍然下地干活。

有人问李文祥,“你立了那么多的功,够你吃一辈子了,为什么不早向组织说明,让组织帮你解决点困难?”老人却一脸平静,“我一个老头儿,能有啥困难?没啥可提的!”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