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版:生态经济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2012年8月29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福建武夷新区充分发挥生态和文化的双重资源优势,着力建设“世界遗产地、绿色生态城”——
生态优势如何化身发展优势
张冬梅
绿色生态、文化资源是武夷山永续发展的核心优势。 新华社发

炎炎夏日,走进闽北武夷新区,只见山峦俊秀,溪水潺潺,满眼绿意,生机盎然。拉土机、压路机、挖掘机、运货车等川流不息,一派如火如荼的建设场景。

今天的武夷新区,正在充分发挥绿色生态优势,突出绿色经济导向,立足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技创新、区位条件和历史文化底蕴,以宜居、宜业、宜游、宜文、宜品为目标,大力发展绿色经济,朝着“世界遗产地、绿色生态城”的宏伟蓝图加速前行。

高标准建设绿色生态城

武夷新区面积4132平方公里,包括武夷山市全境和建阳市部分区域,以及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涉及的邵武市、建阳市、光泽县的部分乡镇。

建设武夷新区,是福建省委、省政府继平潭综合实验区之后,着力先行先试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和赋予南平的重大历史责任,也是海西绿色腹地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重大选择。

“南有平潭实验区、北有武夷新区。”作为福建南北两极快速发展的区域载体之一,武夷新区在资金、政策、体制机制等方面获得了大力扶持。2010年7月,福建省政府批准《武夷新区发展规划》,标志着武夷新区上升为全省战略;2011年3月,国务院批准的《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提出,支持以南平等城市为中心的闽浙赣互动发展区的发展。随后,福建出台了《关于促进武夷新区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按照“高起点、高水平、高标准、高层次”的要求,明确提出加快谋划建设武夷新区。

今年6月26日,《武夷新区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获批,武夷新区建设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根据规划,武夷新区将建设成为国际知名的“世界遗产地、绿色生态城”,到2030年,现有武夷市区和建阳市区基本连成一体,成为闽浙赣交界区域中心重要城市。新规划突破现有行政区划,将统筹武夷新区各片区的发展,实现优势互补,形成“一山、两区、三组团、四结合、五适宜”的总体空间结构及发展方向。

一山:指武夷山,突出山水人文环境特点及武夷山品牌的核心地位。

两区:以中部的“云谷山—赤岩山—岩岭”为生态廊道,南北城区纵向集聚;北部城区包括崇安(现状武夷山市区)、度假区和兴田片(组团),突出旅游度假,南部城区包括现状建阳市区、童游片(组团)和将口片(组团),突出城市综合服务。

三组团:指新城由三大组团组成,包括童游组团、将口组团和兴田组团。

四结合:城市发展方向突出“发展与保护相结合、现代与传统相结合、新区与旧城相结合、城市与乡村相结合”。

五适宜:城市发展目标是建设“宜居、宜业、宜游、宜文、宜品”的武夷新区,完善居民各项生活配套,创造良好的投资创业环境,提升旅游景区水平及接待服务能力,推进传统文化的弘扬与现代文创的培育,建设世界级的休疗养基地。

日前,福建省委书记孙春兰到闽北检查工作时指出,“要抓住省里支持武夷新区建设的重大机遇,坚持高起点、高定位、高门槛的加快武夷新区建设。要积极发展绿色经济,努力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福建省省长苏树林强调,“保护好生态也是经济、也是资源,要始终把保护好生态放在首位,将水、空气、植被作为重要的生态资源来经营,按照发展绿色经济、打造绿色城市、建设绿色新区、保护绿色生态的思路,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

武夷新区作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优势在绿色,潜力在绿色,希望也在绿色。

随着武夷新区高速公路、高速铁路等大交通建设和城市路网、电力通讯等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的交叉进行、立体推进,随着未来武夷国际机场的建成,武夷新区的空间优势、生态优势、资源优势、文化优势和政策优势将日益凸显,这片碧水丹山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福建省南平市委书记裴金佳指出,“武夷新区要紧紧抓住国务院支持海西建设的重大战略机遇,继续深化和完善武夷新区规划,围绕绿色新区,立足区域特色,提升规划理念,高标准、高起点、立体化推进各项规划的编制工作,力争打造全国绿色发展示范区。”

武夷新区承载着南平市未来发展的希望,正以万马奔腾的气势,进一步深化拓展充实“高、新、绿”的发展思路,更加精细地刻画新区建设的宏伟蓝图,加快提升发展级能,逐步增强区域辐射带动力,力争在更高的起点规划,更高的目标定位,以更高的标准打造山水相融、城景相依的组团式山水园林城市。

发挥生态、文化双重优势

武夷山,这片美丽独特的碧水丹峰,兼具生态与文化的双重资源优势。作为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地,它不仅拥有世界同纬度带最典型、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亚热带原生性森林系统,以“世界生物之窗”闻名于世,而且地处闽越文化中心,是朱子理学发祥地,自古以来就有“闽邦邹鲁”和“道南理窟”的美誉。

“绿色生态、文化资源是武夷山永续发展的核心优势,应该进行充分发挥。发展生态旅游,实现旅游开发和生态保护共赢;旅游与文化融合,推动旅游业转型升级。”福建师范大学旅游学院院长郑耀星说。

今天的武夷山旅游,正在摆脱依赖山水资源的简单开发模式,进入创意驱动、文化为魂、全面提升产业附加值的深度开发模式。

着眼于武夷山特有的彭祖养生、朱子理学、闽越族文化等人文资源,设计的静心养生游、生态养生游、疗养度假游、理学研讨游、民居文化游、乡村民俗游等项目和线路,告别了单纯的观光旅游,实现了文化旅游、会展旅游、度假养生等多业态的协调发展。同时,茶博园、下梅文化旅游综合体等一批建设中的大型旅游观光设施,无一例外地以文化为内涵。武夷山还将对文化资源进行整合,串起集红色旅游、明清古村落、古汉城遗址、博物馆群落于一体的历史文化景观带。

依托旅游业的强大辐射力和产业拓展力,武夷山将打造以旅游业为核心的现代服务业,内容涵盖健康养生、现代商贸物流、论坛与会展、现代电子商务、体育运动等。根据规划,到2015年,武夷山现代服务业生产总值将超过百亿元。

除了旅游业,茶产业也是武夷新区充分发挥生态与文化优势的一个广阔平台。武夷山是我国唯一的“中国茶文化艺术之乡”,更是世界红茶和乌龙茶的发源地。据统计,旅游业和茶产业两大支柱产业对武夷山市GDP的贡献率超过50%。

2009年初,福建重点茶文化产业项目《武夷国际茶文化艺术之都》规划出台,该规划以茶产业集聚为特色,通过持续发展茶文化产业项目和重点文化旅游项目,将山、水、茶等元素融入旅游,逐步从普通风景区发展成为集丹峰、青峦、清溪、碧水和灿烂文化于一体的国际化、高水准的5A级景区;正在推进和完成的重点项目包括武夷山仙店茶叶深加工科技园、中华茶博园、海峡茶学院、旅游学基地、国际茶业会展中心、下梅世界茶文化主题公园,《印象·大红袍》已成为武夷山著名的文化品牌。

随着交通基础设施的改善,空间优势叠加生态优势、文化优势和政策优势,武夷新区正在成为一片新的投资热土。目前,旅游养生产业、装备制造业、食品加工业、生物医药产业、创意产业、光伏电子产业、新能源新材料等都是武夷新区重点培育和招商引资的对象。

(作者系福建武夷新区建设领导小组科技副组长、中共中央组织部第11、12期博士服务团成员)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