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4下一版 2012年8月28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绿色长城锁黄沙
——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成效卓著
刘惠兰

本报记者 刘惠兰

来自27日召开的三北防护林四期工程总结暨五期工程启动大会的消息显示,建设历时34年的三北防护林体系经过四期工程,已累计完成造林保存面积2647万公顷,工程区森林覆盖率由1977年的5.05%提高到12.4%。三北五期工程也经国家批复正式启动,规划投入规模逾900亿元

三北防护林工程是我国于1978年启动实施的第一项林业重点工程,堪称为世界上建设规模最大的生态工程,涵盖我国西北、华北、东北地区13个省(区、市),在我国北方地区构筑了一道绿色生态屏障,开创了我国生态工程建设的先河。1988年,邓小平同志为三北防护林体系亲笔题词“绿色长城”。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不断实施一系列生态建设机制创新和政策,为三北工程增添了动力和活力:推行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大力倡导发展非公有制林业,全面落实“谁造谁有、合造共有”的政策,初步建立了生态效益补偿机制,有计划地实施封山(沙)禁牧,调动了民营企业、社会团体、个人投入工程建设的积极性,极大释放了农民群众植树造林的潜能和林地的潜力,增强了三北工程建设持续健康发展的动力。

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三北工程投入力度也不断加大。近10年来,中央累计投入三北工程建设资金120亿元,是前20年(1978年至2000年)16亿元的近8倍,投资标准也由2000年前的每亩10元左右提高到现在的每亩300元,拉动地方、社会及群众投工投劳投入120亿元,解决了1000多万农民季节性就业,为持续推进工程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

34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三北地区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战天斗地,三北工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三北防护林体系经过四期工程,已累计完成造林保存面积2647万公顷,工程区森林覆盖率提高到12.4%,生态环境发生了显著变化,土地生产力得到提高,促进了粮食稳产高产,开辟了农民增收的新渠道,强化了全社会的生态绿化意识,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提高了我国在国际生态环保领域的地位,成为我国生态建设的标志性工程。

30多年生态建设的实践和成就表明,三北地区是我国生态建设的主战场,也是增加森林资源的潜力所在。没有三北地区生态环境的改善,就没有全国生态环境的改善。建设生态文明、实现我国生态良好,重点在三北,难点在三北、希望也在三北。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三北工程的建设任务更繁重,形势更严峻,要求更严格,责任更重大。

我国森林覆盖率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二,人均森林面积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人均森林蓄积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七分之一,沙化土地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近五分之一,水土流失面积占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一以上,生态脆弱依然是制约我国可持续发展的一个突出因素。

三北地区的森林覆盖率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生态环境脆弱面积广,脆弱因素复杂,恶化程度深,治理恢复难度大,是我国生态产品最稀缺,生态建设任务最繁重的地区,已经成为威胁生态安全,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瓶颈。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对生态需求数量与质量越来越高,三北工程建设承担的任务和发挥的功能越来越重要。

因此,改善三北地区生态环境绝非一日之功,一蹴而就,建设三北工程是一项长期而重大的任务。

目前,三北工程已经步入第五期新10年的建设阶段。五期工程任务完成后,将会在三北地区新增森林面积近1000万公顷,森林覆盖率将会进一步提高,更多的沙化土地得到治理,更多的山区将会披上绿装,三北的天将更蓝、水将更清、地将更绿、人将更富,一个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新三北将会展现在世人面前,建设生态文明、促进绿色增长将会开创出新局面。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