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版:新视野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2012年8月24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企业文化助推“默会知识”创造
□ 王海林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成为企业竞争力的内核,企业的竞争在本质上是知识的竞争。1958年英国哲学家波兰尼在《个人知识》中提出了“默会知识”的理论。波兰尼将知识分为默会知识(tacit knowledge)与显性知识(explicit knowledge)两种。默会知识属于个人的、内在的,与特别情境有关,且难以形式化与沟通的知识;显性知识则是指可以形式化、可制度化、言语或文字可以表达的知识。

日本著名管理学家野中郁次郎认为,组织知识创造是默会知识和显性知识持续互动的结果,一个完整的知识运动过程包括潜移默化、显化表达、系统融合和内化默会四个环节。

潜移默化是默会知识由个体占有到集体占有的过程,是默会知识的互相学习与共享。显化表达是将默会知识表达出来,转化为显性知识的过程,个体将自己习得的诀窍通过内心的反省概括总结为要点条目。系统融合是将不同个体的显性知识进行分享、整合的过程,是一种把概念综合成知识系统的过程。内化默化是通过对前三个阶段产生的新知识的运用、内化默会为个体技能的过程,是知识运动的最后一个阶段,产生经济效益的阶段。

为了进一步准确描述企业内知识的创造过程,野中郁次郞在知识运动四阶段理论基础上提出了“场理论”。他认为,知识的运动与创新是在社会交往的群体与情境中,也即“场”中实现和完成的。在知识运动的每一个阶段分别有一个特殊类型的“场”与之对应,分别是原始场(默会知识习得的场所,个体在其中互动、体验、交流)、对话场(默会知识显化表达的场所,个体在其中交流、探讨诀窍与技能,通过反复交流使知识概念化)、系统场(显性知识融合的场所,不同的个体将知识共同呈现出来,将局部知识整合成为系统性的完备知识)、实践场(新知识运用并转化为操作能力的场所,个体在其中将新知识与生产活动结合起来,使知识转化为默会的能力)。

“场”具体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物理场、关系场、精神场,物理场只是提供了空间条件,对知识运动的影响只是辅助性的,真正重要的是无形的场,即关系场与精神场。

企业文化是影响企业内关系场与精神场的主要因素。良好的企业文化能够提高企业内部关系网络的数量与质量,使关系网络各节点之间互动合作更为频繁、流畅、高效,从而为知识的交流、分享、整合提供了高质量的关系场。良好的企业文化通过建立合理科学的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通过建立合作的利益激励机制将团队成员结成利益共同体,避免内部利益斗争与矛盾摩擦,推动成员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从而降低企业内关系网络的摩擦力,建立顺畅的关系互动通道。同时,企业文化强调团体成员之间的情感交流,注重营造团结一致的企业氛围,注重成员之间信任、依赖关系的培养,强调团队合作,增加团队凝聚力,在良性互动中强化了团队成员之间的关系。

良好的企业文化能够催生优秀的企业精神,为默会知识的积累、表达、共享与整合提供良好的精神场。企业精神是企业文化的核心。通过打造优秀的企业精神,建立团队共享的理想信念,共同的价值观,能够使团队成员为共同的目标而努力,激发团队成员工作与创造的激情,为企业内默会知识的积累、表达、共享与整合提供指引、动力,引导、推动成员主动参与到知识的创新过程中,贡献自己的智力、经验与知识,形成企业的知识创造系统,即企业的智力。

(作者单位:中国国机重工集团)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