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版:信息时空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2年8月22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电子业加速优化整合
本报记者 黄 鑫 徐 红

多年来,我国电子信息百强企业的经济规模持续扩大,结构不断优化升级,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国际化经营不断迈上新的台阶,已经成为我国本土电子信息企业的主导力量,引领着产业发展和结构调整的方向。

工业和信息化部日前发布的最新电子信息百强企业发展数据显示,本届百强企业综合实力持续攀升,主营业务收入合计1.76万亿元,比上届增长14.7%,是“十一五”初的1.6倍,占全行业总量比重达到24%;资产总计达到17253亿元,比上届增长20%以上。

然而,工信部副部长杨学山坦言:“高投资增速、低劳动力成本等电子信息产业既有竞争优势正在日渐消退。”一方面,太阳能光伏电池、LED等投资热点领域的市场需求明显低于预期,企业近期内即使大量投资也难有实际效益;另一方面,全国劳动力成本自2010年下半年以来显著上升,至今已增长22.8%,进一步压缩企业利润空间。

为了适应新形势下的发展需要,电子百强企业加快推进优势资源整合,在产业内部以优势互补为基础结成联盟,跨产业推行战略合作。此外,电子信息产业市场化程度最高,在优胜劣汰的竞争中,企业还高度重视质量品牌战略,以电子百强为代表的本土企业全球品牌知名度正不断提高。

集聚效应显现

随着大公司战略的推进,电子百强企业产业集中趋势进一步加快。“电子百强企业以不到全行业0.5%的数量比重,创造了全行业四分之一的销售收入、近三分之一的利润和二分之一以上的税收。”工信部运行监测协调局副局长高素梅介绍说。

据统计,电子百强企业中一半以上的收入集中在前10家企业。本届排名前十位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合计达1.03万亿元,占百强企业总量的58%;利润总额411亿元,占百强企业总额的47%,;出口交货值2977亿元,占百强企业总额的65%;前十位企业的收入、利润和出口集中度分别比“十一五”初提高5、34和21个百分点。

在此基础上,电子百强企业加快推进优势资源整合。在产业内部,由百强企业主导或参与的TD、AVS、LED、OLED等产业联盟,为推进自主创新、完善产业链条、推动产业发展达成强强合作。在产业间,百强企业也积极谋求战略合作。比如,海尔集团与青岛出版集团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上海贝尔和上海建工以全球业务合作为基础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在全球范围内分享投资和承包机会。

电子百强企业的聚集效应愈加显现,集中在长三角、珠三角及环渤海三大经济区域的电子百强企业已超过80%。同时,百强企业还加快向中西部地区进军,华为、中兴、海尔、TCL、京东方、浪潮等企业纷纷在重庆、四川、安徽、陕西、湖南等中西部省市设立研发中心和生产基地,在壮大自身实力的同时,也有力促进了中西部地区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

高素梅表示:“百强企业的聚集辐射效应,不仅促进了大批中小企业向周边集中,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体系,还带动了人才、技术等智力资源的汇集,形成了紧密的产学研互动体系。”

提升产品附加值

为了提升产品附加值,向产业链的高端走,电子百强企业一直致力于产品和商业模式创新,并在关键元器件、电子材料、新型平板显示和太阳能光伏等基础领域取得较快发展。

据统计,本届电子百强企业中,集成电路与元器件、太阳能电池与多晶硅、液晶显示等基础领域企业的收入比重分别达到4.9%、2.5%和3.3%,比上届提高1.0、0.6和1.8个百分点,比“十一五”初提高2.3、1.6和3.0个百分点。

此外,电子百强企业的品牌优势加速形成,使国内主要电子信息产品的市场份额不断向本土知名品牌集中。2011年,TCL、创维、海信、长虹和康佳等企业在国内彩电市场的总占有率接近80%;联想、华为、中兴、宇龙等企业在国内手机市场上的份额接近40%,与国外品牌的差距正逐步缩小;在PC市场上,仅联想一家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就达35%,电子百强企业计算机品牌整体市场占有率接近50%。紫光、同方、广州无线电、海康威视、晶龙等企业,在扫描仪、安检系统、ATM机、视频监测系统和太阳能电池等领域的市场占有率也均居于前列,并呈现出不断提高的态势。

在这些优势的整合下,我国电子百强企业不仅成功地“走出去”,还不断提高国际化经营层次,对稳定电子信息产品出口发挥了重要作用。数据显示,本届电子百强企业实现出口交货值4558亿元,比上届增长近10%,比“十一五”初增长50%以上,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超过25%。

“工信部还要进一步深入实施电子信息大公司战略,加快培育一批具有核心技术与自主知识产权、产业链整合能力强、品牌影响力突出、销售收入规模超过千亿元乃至五千亿元的跨国大企业。”杨学山如此表示。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