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版:三农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2年8月2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黑龙江:科学管控确保水稻丰收
本报记者 倪伟龄

编者按 当前水稻、玉米等秋粮作物进入田间管理的关键时期,农业病虫害防治工作处于紧要关头,实现秋粮生产稳定发展还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因此,抓好秋粮生产,确保秋粮获得好收成,努力实现全年粮食稳定发展,是当前农业工作的头等大事。

作为我国粮食生产、商品粮输出第一大省,黑龙江省5000万亩水稻已进入抽穗灌浆期,庄稼长势喜人。目前黑龙江省正全面加强水稻田间管理,确保秋粮丰收。

在肇东市的许多水稻田里,点缀着高矮不一的“铁盒子”。别看它们模样怪,本事却大得很。这是由小气候分析、电子气象站、墒情分析以及虫情测报组成的农业信息化系统,可通过无线传输,实时上传风向、风速、土壤墒情、气温、虫害等数据,为及时处置赢得宝贵时间。

在肇东市高产核心示范区,太阳能杀虫灯派上用场,别看它不吃不喝,却能通过频振诱控技术,每盏灯确保近100亩水稻免于虫害。肇东市因此可从“虫口”夺粮1700多万公斤。

装药、登机、起飞。8月14日,随着航化飞机的阵阵轰鸣,农垦普阳农场的45.8万亩水稻的飞机喷药航化作业结束,为水稻的再获丰收奠定了基础。

为了促进水稻早熟,防止病虫害侵袭,全省采取有力措施,全力促增产保丰收。一是喷施磷酸二氢钾、吨田宝等叶面肥。加速水稻灌浆,提高成熟度,促进成熟。二是做好浅水湿润灌溉。一次灌水3厘米,浅湿干交替灌溉,便于提高土壤温度及改善土壤通透状况,保持根系活力,防止功能叶片早衰,促进生育进程。对强降雨造成稻田水过深的地块采取撤水措施,保持浅水间歇灌溉状态,一般黄熟期即可停水,洼地早排,漏水地、盐碱地适当晚排。三是割净池埂杂草,改善田间通透状况,减轻病虫危害,提高田间透光率及水温,促进生长发育。四是防早霜危害。黑龙江省气象部门提示,9月上旬后,遇有早霜天气,在稻田上风向熏烟或喷施叶面抗寒制剂防御早霜。

黑龙江省垦区4360万亩耕地,今年总产有望达到430亿斤,商品粮稳定在400亿斤。

今年,针对低温冷害和水稻“稻瘟病”的防治,农垦组织各农场积极与华中农业大学生命学院和国家分子性状改良重点实验室开展“空育131”品种抗稻瘟病性状改良合作项目;同时,高度重视水稻稻瘟病的防控工作,从插秧期开始就采取田间管理和药剂防治“双管齐下”的方法防治稻瘟病的发生;在田间管理上加强科学灌溉、科学施肥、合理密植、清除杂草、健身防病、缓解要害六方面的农业措施,并做到组织领导、广泛宣传和防控措施“三个”到位;在药剂防治上,采取严格把好监测预警、技术培训、配方优选和规范施药“四个”关口及时采取防治措施。成立了重大病虫害防控小组,早动手,早准备,确保稻瘟病防治所需资金、防病药剂、药械和各种防病物资及时到位。

据统计,在7月下旬至8月上旬水稻抽穗灌浆期,夜间温度低,抗病能力降低,对病原侵入、蔓延有利,极易发生稻瘟病这一严重现象。建三江管理局从7月初到目前已投入1.4亿元连续两遍采取农用飞机航化作业,人工弥雾机喷雾等方式进行水稻稻瘟病害防治,防治面积累计达1700余万亩,使稻瘟病达到“零”发生。

日前,在农垦建三江管理局红卫农场第二管理区,农户蒋传联向记者介绍说,他种植的水稻从春天的种子包衣、集中浸种、集中催芽、精量播种、秧田追肥、秧田防病、秧田微喷、秧田调温、秧田除草等十个环节全部应用了全程机械化和智能化管理。不仅大大节省了人力、物力,还让自己的水稻产量提高了5%左右。

今年,建三江管理局水稻面积达1000万亩,加上周边市县水稻面积达2000万亩以上,常产总量在200亿斤左右,占全省水稻面积的二分之一,形成了丰富的粳稻资源。打造全国粳稻生产中心成为建三江管理局当前的主要目标。全局集中资金33.81亿元,在“种、苗、艺、机、水、产、服务”等方面,加强基础设施和配套体系建设,实施农业全方位升级工程,实现“强基础、调结构、增科技、上标准、可持续、优服务、提产能、提效益”,打造全国粳稻生产中心。

据建三江管理局农业局长姜孝义介绍,为了把水稻要素科学管控技术落实到位,1000多名技术人员分布在15个农场的各个管理区、作业站;同时与中国农大、东北农大、内蒙古农大、华中农大分别签署战略框架合作协议,为水稻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通过这项技术的实施和推广,水稻每亩增产500余斤,水田区户均增收3000元以上。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