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版:专题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2012年8月20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高原村寨致富经
本报记者 郭存举
传子沟村的少数民族工艺品深受游客欢迎。
郭存举摄

走进只有55户人家却拥有46辆家用轿车的传子沟村,很难想象这里曾流传过这样的叹息:“传子沟长又长,每人都靠扶贫粮!”

传子沟村在四川省阿坝藏羌自治州松潘县。村主任德尕告诉记者,作为高原村寨,这里的村民以前世世代代过着游牧生活。前几年,政府实施藏区牧民定居计划,崭新的房子建好了,定居下来的村民还是过着风里来、雨里去的放牧生活,日子还是一如既往的穷,一样靠吃扶贫粮生活。

传子沟村离著名的九寨沟景区和黄龙景区不远,是通往景区的必经之道,村落极具民俗特色。多年前,村主任德尕号召村民发展旅游,可大家积极性不高,不愿也不敢承担风险。2002年,村主任组织了30多个村民去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等国家旅游,第一次出国的村民们被国外包装精致的文化村所震撼,受了不小的启发,视野也变开阔了。

2009年,阿坝藏羌自治州实施“三百”示范工程,打造100个特色魅力乡镇、100个精品旅游村寨、100个幸福美丽家园。政策的鼓励,犹如一粒定心丸,村民们心里有了底。

“卖掉牦牛搞旅游!”村里人达成了共识。时间不等人,村民们说干就干。村里集资数百万元建立了藏茶院,还与台商合作,村民出房屋,台商负责经营和开拓市场,双方五五分成,台商不仅带来了先进的管理经验,还解决了村里一部分人的就业问题。

村民集资成立的红祥民族工艺品开发公司2010年正式开始营业,第一年就盈利30多万元。面对这些钱,村民并没有急于分账,经过村民大会的商量,决定把这些钱继续用于扩大公司规模和品牌开拓。

于是,传子沟的村容村貌又有了不小变化。过去建在路边的“大食堂”变成了“特色餐厅”;散落在大路两旁的“乌鸦部队”地摊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整齐有序的店面。

村里的旅游越来越火,游客来了,商机自然也来了。借助旅游产业,每家每户都有自己的致富门路。有些村民开了家庭旅馆,游客进村后被分散在各家体验特色服务,独具特色的藏家风情让游客流连忘返;有些村民开了旅行社,有些村民开发民俗产品,开起了文化商店。去年国庆节期间,村主任德尕一家就赚了3万多块钱。

五湖四海的游客来了,国外的游客也来了。村民服务不到位的问题也表现了出来。德尕及时发现了这个问题,召集大家开办了夜校,聘请专家给村民讲课,对旅游接待、服务、礼仪等方面的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经过夜校学习,村里人的综合素质有了比较大的提升,60多岁的老人都能用英语简单跟外国游客交流。去年,全村接待游客十几万人次。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