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综合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2年8月17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文明星光照山乡
——湖北省竹山县“十星级文明户”创建纪实
本报记者 魏劲松

本报记者 魏劲松 通讯员 马献伦 方荣华

村庄绿树成荫,院落整洁亮丽,百姓安居乐业……走进鄂西秦巴山腹地竹山县,只见一栋栋农家小楼掩映在茶园果树之中,“星级”农户的匾牌悬挂于一户户农家门口。

“农民热爱十颗星,月月照来天天明。农家挂上十颗星,十星闪闪耀门庭。”擂鼓镇烟墩梓村村民叶敏家客厅里,“十星歌”醒目地张贴在墙上,道出了新时期农民的心声。叶敏告诉记者:“现在村里比致富、比文明的风气一年比一年浓,家家户户都住上了小楼房,都有了致富发家的门路。10多年来没有打架斗殴,没有刑事犯罪,邻里团结,和谐安定。”

1993年,竹山县开展起“十星级文明户”创建活动。19年来,竹山始终坚持紧贴民生、常创常新,“十星级文明户”成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亮丽名片。

竹山有“绿松石之乡”的美誉,储量占全国的70%。上世纪90年代初,麻家渡镇罗家坡村人依靠开采、加工绿松石在全县率先致富。然而,少数暴富的农民不思进取,甚至无视社会道德法纪,违法乱纪,竹山也因此被人们称为“腰缠万贯的精神乞丐村”。

“绝不能在带领农民致富时忽视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竹山几经摸索,在罗家坡村探索出一种精神文明创建载体——创建“十星级文明户”,引导、激励农民争创五爱星、致富星、法纪星、计生星、科技星、文教星、新风星、义务星、团结星、卫生星,让农民在争创“十星”中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提高。家家争创“十星”户,个个争当文明人,昔日的“精神乞丐村”成为全国文明村。

在罗家坡,记者深切地感受到,“争得十颗星、荣耀满门庭;丢掉十颗星、无脸见乡亲”已经成为群众普遍认同的荣辱观。宝丰镇施洋社区党支部书记雷俊余说:“‘十星’创建就像牛鼻子,对农村各项工作都能起到牵引作用。比如说,适龄妇女不按时参加孕检,就不能评‘计生星’;农户不搞好房前屋后的清洁卫生,就不能评‘卫生星’。有了‘十星’文明创建这个法宝,我们平时的工作好做多了。”

从星星点点再到星空灿烂,19年来,竹山“十星”级文明农户已达到5.6万户,全县254个村,半数以上迈入文明新村之列。

在擂鼓镇烟墩梓村,顾良文是一个致富不忘乡亲的好人。然而,他过去并不大招人喜欢。2005年6月,“十星级文明农户”初评时,顾良文只得到七颗星,道德星、法纪星、团结星没被评上,他心里很不是滋味。这时,村干部找到他,谈了群众对他的看法。此后,顾良文变了:腿部有残疾的叶邦和外出务工艰难,顾良文主动把他安排到自己的工厂看场子;村民蔡承秀的丈夫前几年因故遇难,带着两个孩子日子过得紧紧巴巴,他将其安排到拉丝厂做饭……他先后帮扶20多位村民走上了致富路,还经常到镇中心福利院,看望那儿的“干爹”、“干妈”。自2006年起,他连续六年被评为“十星”,去年又当选为县政协委员。

竹山县不断完善“十星”文明创建管理体系,建立设星、评星、管星、用星、护星长效机制,成立村级评星协会、环境卫生协会、公益建设协会等组织,让群众在创星评星中受教育、强素质。

为避免创建活动陷入“单打独斗”局面,竹山县直91个单位与全县254个村结对共建,43个职能部门对口帮扶农户创星,形成了“县级主导、农民主体、乡村主抓、部门帮扶、社会参与”的创建合力。

“顺应农村不断变化的新形势,我们先后8次调整和完善‘十星级文明户’的创建内容和标准。”竹山县委书记佘立柱告诉记者,今年竹山县将“致富星”调整到十星的“首位”,以生态星、道德星、信用星、科技星等为重点,引导群众牢固树立“创星就是创业”的理念,让群众在参与“十星”创建中成为有文化、讲道德、守法纪、善经营的新型农民。

“农户必须具备道德星、法纪星和卫生星3颗基础星,在此基础上获得其他星的,即可享受与之相关的惠农激励政策。”佘立柱介绍说,竹山在引导农民争创“十星”中,培育了10万名新型农民,催生了4万多个挺起农村发展脊梁的农民经营主体,发展肚倍、茶叶、冬枣等为主的特色产业基地90万亩,人均从特色产业中获得收益1130元。

乡村美起来、农民富起来、生活乐起来。竹山农民在参与“十星”创建中共享实惠,激情奔向富裕、健康、文明之路。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