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2年8月17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位乡村女教师—为农村娃们守望未来
周桂琴口述 本报记者 苏 琳整理
乡村教师周桂琴

周桂琴,41岁,黑龙江绥芬河市惟一一所村级小学——北寒小学的高级教师。从牡丹江师范学校毕业后,周桂琴走上了乡村教师的岗位,一干就是21年,是绥芬河市教龄最长的乡村教师。

我当教师的目的很简单,只是想教孩子们一些可以独立生存的手艺活,他们能多学一点就能多赚一点儿

1971年11月13日,我出生在黑龙江省绥芬河市阜宁镇北寒村,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家女。我父亲去世早。母亲、弟弟和两个妹妹现仍在家里种地。

我小学6年和初中3年的读书生活,就是在我现在执教的北寒小学(当时是“北寒学校”)度过的。

初中毕业,我选择了上师范。从那时起,我认定自己要做一辈子的教师。

20岁那年,我从牡丹江师范学校毕业。和我的同学王平梅一起被分配到乡村小学——绥芬河市大岭下小学任教,学校里的学生不多。11名学生、2位教师——这就是我们学校的全体人员。

我们做了分工:王平梅教二年级和四年级的数学、品德、语文、音体美;我除了教六年级的数学、语文、音体美等课外,还负责教学之外的采购、管理等所有杂事。

说是教六年级的课,其实总共也就3个学生。由于学生只比我小8岁,且都是男生,他们都把我当姐姐。虽然我受过专业教育,但在与学生们交往时,更多的时候不再是教师。我跟他们一起玩,一起打闹,自然而然地成了“孩子王”。

当然了,教课还是很认真的。我有一个习惯,不管面前坐着多少学生,只要拿起粉笔、拿起黑板擦,马上就回到教师状态。

尽管学生少,管理起来比较容易,但是也有不少难处。就说那感觉吧,根本没有学校的氛围。农村的孩子又老实,课堂上根本讨论不起来。假如有一个学生请假,就不能讲新课。因为学校离家远,当时又没有通讯设备,我必须每天按时到校。有时起个大早,花了一个小时到学校,却发现学生都请假了。

为了改善学校条件,整合教育资源,第二年,也就是1992年8月,我被调到母校——北寒小学任教。我仍然带六年级的学生,不过学生有40多位。

我们是乡村小学,生源全部来自农村和农民工家庭。家长们有的因为自身没有上过学而无力教育孩子,有的因为忙于生计而疏于对孩子教育引导。学生的基础普遍比较薄弱,学习目标不明,学习动力不足。

我的体会是,教师是个良心活。水平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责任。对这些农村孩子,需要更多的感情投入,与其多说不如多做,要行动起来。

做什么?就是要多做教书之外的事情,要干活。比如撮土、擦玻璃、扫地等等,我特意选在孩子们课间休息时做给他们看。这种潜移默化的行为影响着他们,渐渐地,只要我干活,孩子们也自觉地跟我一起干。

记得刚担任班主任时,我做得最多的不是课业辅导,而是教孩子们日常行为规范,从站、走、坐、整理学习用品教起,给他们洗脸、剪指甲、梳头发,培养卫生习惯。课后,我就跟孩子们一起玩,跳皮筋、丢沙包、跳格子、老鹰抓小鸡、丢手绢,孩子们可高兴了。

这几年,孩子们玩得东西多了,学校里不仅增加了云梯等健身设施,还扩建了篮球场、排球场。每天9点半大课间时间,孩子们先做眼保健操,然后到操场跳韵律操。韵律操有好几种,像“兔子舞”,还有如今城里最火的“最炫民族风”。别看我们学校地处偏远小山村,但是我们并不封闭,一点也不落伍,城里有啥“风”,我们都落不下。去年,学校六年级的一位女生参加全市运动会,获得小学组跳高第二名。

2004年,我校通过了黑龙江省“双高”普九验收;2009年,成为第一批全省标准化建设合格学校

从最初全年级一共3名学生,到后来同时带40多名学生;从最初的一座平房,到现在的现代化校园,我感觉,这些年变化最大的就是教学环境。

记得从教第一年,感到最难的不是因为自己缺少教学经验,难的是学校的各种硬件设施不齐全,条件很差。

黑龙江的冬天有时达到零下30多摄氏度,可是教室里没有暖气设备。我们就在教室里盘一炉子。但是那点热气,根本不解决问题。孩子们要不时地到操场上跑一跑、踢踢脚,靠运动暖身。

学校既没有食堂,也没有宿舍,中午只能吃凉饭。后来,学校购置了电饭锅,我们才吃上热乎饭。说来也怪,当时条件那么苦,我却不觉得,因为我是“孩子王”,跟他们在一起简单、轻松、开心。

1998年,市政府投入120万元,建起了现在这座1400平方米的现代化教学楼;2005年,市政府投入15万元,建起了30台计算机的教室,并接入了互联网;2006年,市教育局又投入近20万元改造食堂、宿舍400平方米;2009年,改造了教室地面,购置了多种体育器械和艺术教育器材;2011年,学校更换了钢塑窗,每个班级配备了多媒体教学系统,更新了计算机教室。

这几年,政府为学生提供的服务也多了:从2006年起,外村通勤学生每天可乘坐免费校车上下学;从2010年秋季开学起,外村通勤学生午间在学校食堂用餐只收1元(每天菜谱不同),不足部分由政府补贴;从2010年12月开始,我校的所有学生都可以享受每天一盒学生奶。

微机室、电教室、语音室、美术室、图书室、音乐室、舞蹈室、实验室、少先队活动室、卫生室等,这些专用教室我们学校一个都不少。学校藏书3000余册,VCD光盘300张,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创造了良好条件。

你猜猜我们校园里的玉米、樱桃、向日葵、苹果树、李子树,还有一些药材是谁种的?是的,都是我们这些孩子种的。几年前,学校将校园内的空地开垦为学生劳动实践的基地,让孩子熟悉撒种、培土、除草、收获果实全过程。通过实践,学生们掌握了初步的劳动技能,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爱劳动的品质。

新的教学模式使我们教师的工作量、心理负担骤然增加,每一天、每一堂课都在考验着我们

我这个人大大咧咧,不上眼儿不上心的,对有些事情不甚关心。但是,我却知道在我们绥芬河,市委、市政府非常重视教育,教师有地位,收入比其他行业高。我现在每个月能拿到4300多元,远高于全市的平均收入。

市委、市政府关心教育,不仅体现在提高教师的收入上,还不断推出新政策,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

近年来,绥芬河在改善教学硬环境的同时,在提高软环境上也狠下功夫。2002年,绥芬河被确定为省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后,市政府拨专款用于各级各类培训。我参加了一些培训,很有收获。

为走出课堂教学“低效或无效”的困境,改变过去那种教学方法单一,照本宣科、满堂灌、满堂问,学生上课昏昏欲睡的状况,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从上学期起,我们开始了课程教学改革。这次改革,对我来说是一次再认识、再学习的过程。

改革要求教师由“教者”向“学者”转变,由“传授者”向“组织者”、“引导者”转变,由“单兵作战”向“团队作战”转变,由“灌输式教学”向“探究式教学”转变,由“统一标准要求”向“因材施教、分层指导”转变。学生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由“接受式学习”向“自学、合作、探究式学习”转变。

我想,最有效的学习是自主学习。因此,我们的改革从学生“想不想学”、“能不能学”、“会不会学”的源头抓起,开展了“学习是自己的事”、“好教育,好人生”、“改变,从学习开始”等专题活动,通过多种形式,唤醒学生学习欲望,激发学习热情,调动学习主动性,培养良好习惯,调整精神状态,指导学习方法,树立学习自信。

虽然改革时间不长,但已初见成效。学生们变得自主、合作、阳光、自信、进取。操场上有他们轻松、活泼的舞步;课堂上有他们主动、大方的展示;学年大会上有他们坚定的誓言;赛场上,有他们不畏强手奋力折桂的身姿;体育考场上有他们灿烂的笑容和胜利的呐喊……

去年底,新一届市委提出,教育要向“五个一流”努力,也就是一流的办学条件,一流的教师队伍,一流的教育教学质量,一流的学校管理和一流的学生。环境是越来越好了,我这个乡村教师就更有干头了。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