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岁的王佐泉是山东省高青县田镇街道农技推广站站长。他领导的农技推广站,最初只有3名兼职人员,如今有8名专职人员,为农民提供大田作物、瓜菜、畜牧等方面的技术服务。从事基层农技推广20年来,王佐泉带领农技员们摸索出多项实用种植养殖技术,助农民走上了致富路。
我不是学农的,从拜师起步,边学习边推广。经验丰富的致富带头人、农技专家都是我的老师
1993年,蔬菜大棚这个新鲜事物开始在山东寿光出现。那时,我们田镇街道(当时叫田镇镇)开展种植业结构调整,非常重视种苗及技术的引进。镇上不光从寿光引进了优质的蔬菜种苗,还高薪聘请来一位姓钟的师傅。钟师傅是我的第一位老师,是我从事农技推广的“领路人”。
那年夏天,我们在钟师傅的指导下设计大棚的尺寸图,学习了从建设大棚、铺设薄膜到育苗、防虫全过程。几个月后,我掌握了全套大棚蔬菜技术,开始手把手地带队伍。一些头脑灵活的小伙子成为骨干,和我一起跑市场为种植户选购价钱合适而又能满足需要的棚膜。第二年,我们镇就发展起了3个蔬菜品种,50个大棚。
从小拱棚到大拱棚,从土结构到砖混结构,蔬菜大棚的形态在不断变化,而我原有的技术储备开始显得不足。2000年,镇上联系到青岛农业大学的几位专家,从大田作物到苗木花卉,从种植到养殖,系统指导我们学习实用农业技术。几年间,在徐家村、冯郭村等地,一座座钢化结构大棚拔地而起。镇里还建起一处育苗工厂,实行集中育苗,这样既能保证种苗质量,也大大节省了农户的资金。
2005年夏天,村民司继汝家的大棚黄瓜发生白粉虱虫害,这是一种温室大棚内作物的重要虫害。我仔细观察了他棚里的白粉虱,比一般的个头大,感觉不是常见的品种,就与省农科院蔬菜专家联系。专家判断说应是一种有抗性的白粉虱,所以平时的药剂一点也不管用。最后我给司老汉推荐了一种复配农药,很有效。
基层农技部门的技术人员不同于农科院校的专家学者,理论知识不够,也不善于搞研发,所以我们就更加珍惜每次培训、交流学习的机会。我们每年都去寿光蔬菜博览会,了解最新的技术动态。几位农技员都在自家开辟了试验大棚,有新的种植方法自己先尝试。农技站通过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有了值得骄傲的几个独特种植养殖方法。
比如6层农膜技术,最开始的大棚只有3层膜,保水保温效果一般,我们开始尝试6层膜,这个是别人没用过的。采用多重农膜之后,西瓜上市时间越来越早,5月初就能上市,瓜农可以获得好收益。但是单纯人为增加膜层数,也容易造成烂秧,这个度比较难把握。我带着2名技术员,在自家棚里开始不断试验,最终技术稳定下来。这些技术不仅在镇上获得推广,还在全县得到推广应用。
基层农技推广是一项累活,街道下辖的65个村,我每年都会跑几遍。但看到乡亲们依靠科技富起来,我就有使不完的力气
街道党工委书记王忠常跟我们探讨科技推广,大家发现,有些技术本身没多么先进,但是不少老百姓受传统种植习惯和保守思想限制而不敢“尝鲜”。这时,带动示范就很有必要。我们田镇街道建起了4个农产品精品基地,依托基地实现辐射带动。比如,在西瓜基地,我们推广西瓜、西红柿、菠菜“三作三收”的大棚轮作种植技术——春天种植西瓜,5月底收完,7月份收获西红柿,9月份菠菜就能出棚了。这样提高了复种指数,村民看到技术并不难,收入还很可观,积极性很高。
在这种模式影响下,段家村106户村民80%种植了冬暖式西瓜棚,户均一个棚,每棚纯收入2万多元。西瓜品种从“金钟冠龙”更新到“京欣”,糖度达13%,瓜虽小却抢手。他们成立起段家西瓜合作社,对外统一品牌、统一包装销售,价格是原来的两倍。
2004年以后,绿色产品、有机产品的种植技术开始受到农民欢迎。镇上选派骨干农技员去农业院校进修,学习有机作物种植技术,其中光防虫就有防虫网、粘虫板、诱虫灯等多种手段,还请来淄博市农科所专家、寿光市蔬菜所技术员坐镇指导有机生产。
2005年,在我们帮助下,47岁的村民李新村成立了全县第一家瓜菜专业合作社,拥有占地2000亩的有机蔬菜种植基地。瓜菜合作社形成了自己的种植技术体系——有机肥源、病虫害防治、良种供应有机栽培体系,还配套了栽培、测土配肥、平衡施肥技术支撑体系和质量监控体系。这一年,“高青西红柿”获得国家地理标志商标认定。基地内获认证的有机产品达到11种,李新村被人送外号“有机队长”。
15年前骑自行车,10年前骑摩托车,如今是电动车。我们在办公室里时间少、在田间地头时间多,常常为了很简单的一项试验示范,就要频繁往返少则几十里,多则上百里的路程。穿行田间,大家见证了良种良法的普及,从小麦昌乐5号、济南13号到济麦17号、济麦20号,亩产由700斤到1000斤以上。如今,高青县良种覆盖率达到100%,配方肥施率达80%。
我们的工作都是纯公益性质的,不仅不向农民收费,有时为了鼓励农民采用新技术,促进新技术推广,还要向他们提供一定的示范补贴。每天多数时间都跟村民们在一起,大家成了好朋友,我们常给予他们一些技术之外的帮助。
2009年,我从淄博市畜牧局专家那里接触到一种新式养殖技术——自然养猪法,可以减少对化学物质的摄取,生态污染少,猪肉价格也高。下岗职工李宗汉有意建一个百头规模的种猪场,他找到我咨询养殖技术,还有更头疼的贷款问题。我帮他协调联系贷款,成功拿到了启动资金。自然养猪法试验成功后,老李成了远近闻名的“养猪大王”,还带动20位村民实现养猪致富。
国家越来越重视农业科技推广,农技站的条件好了,农技推广网络也铺开了。有了专业合作社,农技推广员轻松了许多,推广方式也日益现代化
今年的一号文件提出,要“切实改善基层农技推广工作条件,按种养规模和服务绩效安排推广工作经费”,田镇街道也拿出专项经费用于农技推广站、兽医站等的建设。大家都很高兴,觉得这是我们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的福音。
国家越来越重视农业科技推广,我们农技站的条件也是越来越好。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建立了测土配方施肥化验室,配备了有机质浓度分析仪、电子分析天平、真空干燥箱、恒温恒湿培养箱、水分速测仪等仪器设备。
农业科技是个好东西,我们一直在思考如何让农民认识到它的价值,并且通过转化让群众获得收益。现在我们建起了自己的推广体系,街道有农技站和畜牧站,每个村有一名农技推广员,村民中有10%的科技带动户。我们每年还组织村级推广员参加市县两级培训。8名科技员能覆盖到65个村的近万户,原来想也不敢想。如今,各类农业协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很快,我们把推广的着力点放在这些农村新型组织上,依靠合作社自身就能实现统一技术。
前年,我们加入了农业部的农业科技网络书屋活动,大家可以登录网站,浏览图书2万多册、视频5000个,包括农村实用新技术、新品种、农村管理、农村文化、农业企业经营管理、农产品市场信息等各方面内容。很多农民家里就有电脑和宽带,他们可以通过网上视频找我解答问题。
如今,老百姓对于新技术的观念有了很大变化,他们渴盼科技,也舍得对新技术进行投入。村里的科技带头人广受村民欢迎,好几个被选为村委会主任,成为科技型干部。马家村村委会主任马付龙自繁自育苗木,用国槐嫁接黄金槐,每亩产值超过1万元,引得群众纷纷效仿。
随着国家投入的不断加大,农业科技发展的春天来到了。如何搞好新形势下的农技推广?我觉得,应打通提高农村留守人员素质这“最后一公里”。现在农村青壮年劳力大都外出务工,留守在家的老人和妇女成了我们技术服务的重点对象,也是农技推广的“硬骨头”。我们正在筹划科技推广助理这项制度,推广农民急需、技术发展成熟、群众好接受的先进实用技术和优良品种。我期盼乡镇农技推广部门的软硬件条件还能再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