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包手巾、手挎篓子、双腮浮着浅浅的高原红、双脚沾满泥土,说着笑着走出蔬菜大棚、走在分割蔬菜大棚的田间小路上,这样一群中青年妇女毫无疑问该是村姑乡嫂——8月1日下午,当记者在河北省张北县馒头营乡的乡间小路上见到这群妇女时,基于常识立即判断她们应该是这村里的妇女,于是上前搭话采访她们村的农业节水问题。
但是,“错了”,她们笑谓记者,“我们不是这村里的,是来打工的”。那是什么村的——来自邻村还是外地的?这一次她们大多笑而不答走开了。一个叫吴玉芝的中年妇女回答说:她们是城里人,就来自张北县城。
“天刚亮就得起床。”吴玉芝告诉记者,吃过早饭就赶来下地,拔草、捆架子、摘果子,“碰上什么活就干什么,有些天挣得多,有些天挣得少,冬天就没什么活干了”。今天这大半天她挣了65元工钱。“钱不算多,活也挺累”。吴玉芝说,不过这钱“挣得省心”,比摆摊卖水果好过些。前些年她在县城“家门口做小买卖,弄个摊卖水果。水果卖不完是经常的事,不是干瘪了就是烂了,差不多天天都着急上火”。
近几年,张北县大力发展大棚设施蔬菜,传统的一年一季菜改为两季甚至更多。于是,农村劳动力出现短缺,加上各种节水节能设施的应用要求劳动者细致耐心,女性在设施农业的劳作中更有优势,所以,大大小小的大棚种植单位很喜欢到县城招女工。
去年起,吴玉芝发现周边的姐妹们开始下乡打工种菜,一开始还不能“放下脸面”,后来见下乡打工种地的人越来越多,她也动了心。到了今年夏天,47岁的她索性关了水果摊,跟姐妹们一起下乡打工种地。
馒头营乡这片蔬菜棚地离县城不过十几公里路。“累是累,但上下班有车接送,也还舒服,回家不耽误做晚饭。”吴玉芝对记者笑笑,向送她们的中巴车快步走去,两行大棚间的田埂上撒下她轻快移动着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