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4下一版 2012年8月14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以加快改革创新为强大动力
——三谈做好下半年经济工作

——三谈做好下半年经济工作

本报评论员

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是发展,现在我们又进入了一个发展的关键时期。2011年,我国人均GDP达到5400美元,进入了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今后要避开“中等收入陷阱”、向高收入国家迈进,就要实现产业结构从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为主向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为主的升级,就要深化改革、加快创新,适时作出与科学发展观要求相符合、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相适应的制度安排,充分激发经济发展的巨大潜力。从这个意义上讲,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挑战实际上是改革完善体制机制的挑战,完成发展的阶段性目标任务取决于改革创新的力度和深度。我们务必以远见卓识和更大气魄,继续坚持推进改革创新,攻克难点重点,理顺体制机制,努力实现新的突破。

今年以来,我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经济增长仍处于预期目标区间,但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环境更加复杂,中长期矛盾与短期问题相互交织,结构性因素与周期性因素相互作用,外部挑战与国内困难相互叠加,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宏观调控的难度也在加大。做好当前的经济工作,必须及时适度预调微调,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政策环境,进一步扩大内需,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着力发展实体经济,加快转方式、调结构,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着力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而做好这些工作,都必须依靠进一步深化改革。

以消费需求为例。现阶段消费率的提升还有巨大空间。2010年,我国的最终消费率为47.4%,居民消费率下降到33.8%的历史最低点。据专家测算,如果能在“十二五”时期把居民消费率提高10个百分点,就相当于每年有5万亿元左右的商品从用于投资和出口转变为用于居民消费,这既是拉动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还将使人民群众的消费水平有一个新的较大幅度的提高。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抓紧制定收入分配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这抓住了发展模式转型的要害。通过收入分配的调整,尽快增加中低收入者收入,形成橄榄形收入分配结构,就能够增强居民购买力,加快推动经济增长主要由投资、出口驱动型向消费驱动型转变。

再如城镇化。我国最大的内需在于城镇化。2011年,我国城镇化率达到51.27%,这是一个历史性、标志性的变化,但离成熟城市化70%的目标还有较大差距。未来20年,如果我国城市化率能够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到2030年达到70%左右,才算基本完成工业化、城市化的历史任务。经验表明,每增加1个城市人口,需要增加城镇基础设施投资10万元,如果未来每年新增1000万城市人口,就将增加1万亿元以上的基础设施投资需求,再加上其他公共服务的增加和个人消费水平的提高,所形成的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将是相当巨大的。释放这一潜能,必须加快建立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加快改革土地、户籍、公共服务等管理体制,消除各类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双向自由流动的障碍,为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这次国际金融危机的一个重要教训,就是一些发达国家虚拟经济过度膨胀且与实体经济脱节;世界经济迟迟走不出危机阴霾,也与实体经济缺乏新的增长点有关。只有重视实体经济发展,才能为国民经济长期稳定健康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既需要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推动金融行业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多优质金融服务;加快财税体制改革,大力实施结构性减税,切实减轻企业税费负担,又需要加快垄断行业改革,靠打破垄断、放开准入、公平竞争、高效服务来激发非公有制经济的动力和活力。同时,还要大力推动科技创新,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当前,我们通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来提升国内科学技术水平,仍然有很大空间,重要的是建立和强化鼓励技术研发的激励机制,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激发科技工作者的聪明才智,释放科技进步的巨大潜力,以此带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正进入向更加广阔的领域纵深发展的新阶段,变革之深刻、任务之艰巨,大大超过以往任何时期。我们要坚定信心,砥砺勇气,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不失时机地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继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继续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