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经济观察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2年8月14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降雨未冲击秋粮丰产基础
乔金亮

气候变化是影响粮食生产的关键因素之一,但简单从气象灾害发生来判断农业生产丰歉则是相对片面的。

判断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须依据灾害影响区域、发生季节、持续时间、受灾地区种植的品种、作物生育期等因素综合评估。近期的降雨对农业生产有利有弊,总体利大于弊。

每年七八月份是我国旱涝灾害多发时期,是作物病虫害易发频发时期,也是秋粮生长的关键时节。天气和病虫害是影响当前秋粮生产的两个因素。“天有不测风云,农有应对之策”,虽然降雨和病虫害多发,但通过“龙口夺粮”和“虫口夺粮”,克服不利天气因素,科学防御病虫害,我国秋粮生产应对有力,丰产基础未变。

农业部农情调度显示,近期的降雨有效补充了北方地区土壤水分,缓解了6月中旬以来黄淮夏播区大范围干旱,减小了东北地区发生夏伏旱的几率。目前全国秋粮生产总体较好,面积稳中略增,大部地区秋粮作物长势好于去年。

气候变化是影响粮食生产的关键因素之一,但简单从气象灾害发生来判断农业生产丰歉则是相对片面的。判断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须依据灾害影响区域、发生季节、持续时间、受灾地区种植的品种、作物生育期等因素综合评估。专家分析,近期的降雨有利有弊,总体利大于弊。

在北方,降雨充足对庄稼是“及时雨”。我国北方旱作农业区占比较大,目前主要秋粮作物正处于旺盛生长期,需要充足的水分,如果长期干旱少雨,则易发生伏旱。降雨有效解除了西北地区东北部、华北北部和内蒙古大部的旱情,利于北方大部农区土壤增墒、蓄墒和农业蓄水。截至目前,全国旱地墒情为近5年同期最好,利于秋粮作物快速生长。同时,在东北等玉米主产区目前正值玉米生长旺季,虽然雨水多、日照不足,但现在苗长得旺,肥料吸收得也好。

降雨频发也有不利影响,造成局部地区农田积水、在田农作物受淹,部分畜禽圈舍和鱼塘受损,给农业生产带来一定影响。对此,农机合作社、农机大户成立抗洪排涝服务队,迅速组织农业机械投入抗灾救灾,及时运输救灾物资,抢排农田积水,修复水毁农田,抓紧抢种补种,最快速度恢复农业生产。

“虫口夺粮”也不容忽视。受降水过程偏多、雨量偏大等因素影响,今年秋季农作物重大病虫呈多发、重发态势。据农情调度,当前南方稻区“两迁”害虫呈大发生态势,北方稻区和马铃薯产区“两病”面临大流行威胁,部分旱作区迁飞性害虫偏重发生。全国农作物重大病虫区域性监测和预报体系日益完善,各地推进专业化统防统治、区域间联防联控和应急防控经验充足。今年的目标是实现重灾区防治处置率达到100%,病虫危害总体损失有望控制在5%以内。

秋粮产量占我国全年粮食产量的七成,对全年丰收意义重大。当前,北方地区以“抢积温、促早熟”为重点,加快作物生育进程,抓住降雨有利时机做好水库塘坝蓄水,增加抗旱水源。南方稻区加强水稻田间管理,科学统筹肥水管理,提高水稻单产水平。

应当看到,我国具有典型的季风气候,气候变率高、灾害频发重发、冬夏和南北的干湿交替等特征是正常的季风气候规律。我国粮食生产经常面临干旱、洪涝、冰冻等灾害,抗灾夺丰收已成为粮食生产发展的常态。从去年的情况来看,进入汛期后,局部地区发生“旱涝急转”,但洪涝灾害是局部的、过程性的,灾情发生时秋粮作物尚处于苗期,广大农民通过及时排涝降渍、加强田间管理,促进苗情转化升级,当年秋粮实现增产。

科学的防灾减灾手段能“补天”。在探索中日益完善的防灾减灾体系为粮食稳定增产做出了贡献,农田水利、土地整治、农业机械、设施农业等基础设施的完善,让我国农业抵御自然风险能力显著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从长远看,随着我国粮食生产的基数越来越高,依靠种植面积扩大因素带来的增产空间在缩小,重大防灾减灾稳产增产技术应用的空间在增大。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