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2年8月13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国电科二十二所:
炼就“慧眼”迎神舟
本报记者 姜天骄

在“神舟”飞天的光辉历程中,着陆场搜救堪称收官之作。20年来,我国科技人员不畏艰难,自主创新,先后研制出了陆上、海上和空中系列搜救装备,成为飞船返回搜救的“火眼金睛”,确保了历次返回搜救任务圆满完成,使我国载人航天搜救技术走在世界前列。

着陆场系统是宇航员安全返回地面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最为关键的环节之一。飞船返回舱着陆后,如何在最短时间内发现目标并实施救援,对宇航员和返回舱的安全至关重要。

1997年,在飞船其他系统紧锣密鼓进行研制的过程中,总装备部组织精干力量,自主研发921工程着陆场短波定向仪和短波通信设备,使着陆场系统在搜救返回舱时有了锁定目标的“眼睛”,极大缩短搜救回收的时间,提高搜救回收的效率,确保返回舱和航天员的安全。

经过艰苦攻关,中国电科第二十二研究所拿下了这一任务。二十二所是专门从事电波特性研究、在重大国防任务中屡建奇功的国家级研究所。1998年,二十二所又承担了第二批定向仪和短波通信地面设备的研制生产任务,1999年承担了搜救指挥车的改装任务。中国人从此有了自己陆上搜救飞船返回舱的“眼睛”。

由于海上环境的特殊性,飞船的搜索回收相对于陆上难度更大。2002年5月17日12时34分,南救508艇在指定位置守护返回舱,1公里……2公里……3公里……4公里,5公里到了,定向仪信号稳定,死死盯住目标。历时10个半小时的试验,证明了海上搜救也是宇航员可以信任的“眼睛”。

在“神舟”飞船的发射中,我国采用了空中和地面(海面)双重保障的搜救体系。所有参试设备分布在主着陆场、副着陆场、海上溅落区和应急着陆区等广大区域,形成了海陆空天地一体的搜救网络。

为了进一步提高搜救效率,也为保护环境、节约投入、缩减庞大的地面搜救队伍,2008年1月,总装制定了“空中搜救航天员,地面处置返回舱”的回收搜救方案,中国电科二十二所又一次勇挑重担。

受气象、地形地貌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返回舱着陆的姿态不能像人们设定的那样直立于地面,往往会发生倾斜或倾倒。一旦出现这种状态,定向仪收到的信号会发生极化变异,如果不采取双极化技术体制则可能收不到信号或收到很弱的信号,给搜索搜救带来困难,延长航天员出舱时间。

经过一年多艰苦卓绝的攻关,中国电科二十二所突破了双极化接收、小型化天线阵列、机载环境电磁兼容、适合机载环境的结构设计等多项关键技术,研发出了比进口定向仪功能更齐全、技术更先进的机载定向仪,确保飞船返回舱落地后在不同姿态下都能被准确定位。

此后,二十二所又一举拿下空中搜救指挥平台建成的任务。这个平台的建立,使我国的航天搜救从返回舱再入大气层开始,对目标进行捕捉、分析和落点预报,然后组织搜救人员迅速向返回舱集结,指挥对航天员的救护和对返回舱进行处置,同时肩负与北京指挥中心的通信联络,实现了搜救的组织指挥从地面到空中的转移和对返回舱搜索的无缝链接,极大地提高了搜救效率,使我国着陆场搜救系统实现了“空中搜救航天员、地面处置返回舱”的新模式。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