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版:经济大讲坛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2012年8月13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在结构调整中 扩大就业
孙 敏 韩金强

就业是民生之本,促进就业是安国之策。今年上半年,我国城镇新增就业694万人,完成全年900万人目标的77%,就业形势总体平稳。但要清醒地看到,我国是一个有13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大国,解决就业问题是一项长期、复杂、艰巨的任务。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劳动力供求总量矛盾和结构性矛盾并存、长期矛盾和短期问题相互叠加、城镇就业压力与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压力以及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交织的基本状况难以改变,促进劳动者充分就业的任务仍然十分繁重。特别是在当前经济增速放缓的情况下,通过经济结构调整增加就业空间显得尤为紧迫。我们必须进一步采取有力举措,把促进就业融入经济社会发展进程,在转方式、调结构过程中培育新的就业增长点,努力稳定和扩大就业。

一般来说,通过扩大经济规模来扩大就业容量是解决就业问题的重要途径。从我国目前所处的发展阶段和劳动力供求状况看,只有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才能保持就业的基本稳定。近年来我们一直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重要的战略方针,一个很重要的考虑就是为了促进就业。今年,为与“十二五”规划目标逐步衔接,引导各方面把工作着力点放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切实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上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预期目标定为7.5%,比上年有所降低。从实际情况来看,今年上半年,我国经济增长速度为7.8%,经济增速放缓,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在经济增长面临下行压力、难以通过扩大经济规模来扩大就业容量的情况下,做好扩大就业这篇大文章,创造新增就业岗位必须付出更大的努力。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在于加快推动经济结构调整,通过着力发展吸纳就业能力强的产业和企业,创造出更多就业岗位,为做好扩大就业这件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开启更加广阔的空间。

同样的经济增长速度,经济结构不同,就业情况大不一样。从我国国情出发,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必须同时考虑扩大就业问题,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过程转变为就业拉动力不断提高的过程,把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的过程转变为统筹城乡就业的过程。在结构调整中扩大就业,出路之一是大力发展就业容量大的服务业。世界各国就业结构演变的基本趋势,都是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再从第二产业向服务业转移。发达国家70%以上的就业在服务业。相对来说,我国服务业发展滞后,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块“短板”,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较低,无论是生产性服务业还是生活性服务业,都有着旺盛的市场需求,发展潜力巨大。服务业除了一部分技术和资本密集型行业用人较少之外,大量服务业包括许多现代服务业,都是劳动和知识密集型行业,还有许多产业二者兼有。例如软件开发和服务外包、信息服务、动漫、文化创意、金融保险、市场营销等,可以吸纳大量的中高端人才就业。另外,面向农村农业、生产生活和个人多元化需求的服务业,在我国也远远不能满足需求。加快发展教育、医疗、文化、旅游、健身、养老、家政等服务业,能够创造大量就业岗位。出路之二是加快实施有利于发挥劳动力比较优势的产业升级战略。在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中,要不断开发就业新领域,增加智力密集型就业机会。同时,在发展资本密集、高技术制造业时,也要兼顾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特别是要支持那些技术先进、附加值较高、就业容量大的制造业和出口加工业发展,这是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需要,更是扩大就业的需要。出路之三是大力发展中小企业,重点扶持小型微型企业。中小企业量大面广,提供就业岗位多,吸纳就业人员多,其中小型微型企业更是提供新增就业岗位的主要渠道。近年来,中央已经制定了一系列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当前关键是要把这些政策措施落实到位,并根据形势变化进一步完善并落实好财税、金融、准入方面的政策措施,为中小企业发展创造一个好环境,充分发挥中小企业在稳定就业形势中的重要作用。

在经济结构调整中扩大就业,还需要发挥劳动者、市场、政府促进就业的合力。扩大就业不仅仅是政府的事情,更要依靠劳动者个人努力自主创业和自谋职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国进一步完善并落实鼓励劳动者创业的扶持政策,改善创业环境,健全创业培训体系和创业服务体系,必将掀起新一轮的创业热潮。统筹城乡就业更加需要进一步完善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和人才服务体系,健全人力资源市场运行机制和监管体系,建立健全统一规范灵活的人力资源市场,充分发挥市场配置劳动力资源的基础性作用。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也会大幅度提高,亟待强化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教育和培训,提高劳动力就业能力和就业质量,这也是改变我国劳动就业结构性矛盾的根本出路。要紧密结合市场需求,统筹推动就业技能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和创业培训,使城乡劳动者都能得到有针对性的培训,提升职业技能水平。特别是要帮助新增就业和转岗就业人员获得一技之长,提高就业能力。此外,还要加强和改善就业公共服务,完善和落实各项就业扶持政策,加强就业援助,为稳定和扩大就业创造良好的环境。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