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文化副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2年8月12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W文化长廊
“百姓大舞台”搭起“星光大道”
本报记者 王金虎 

夏日的傍晚,海滨城市山东龙口市黄山馆镇臧格庄村凉风习习。在一个临时搭建的舞台上,几名群众演员唱着带有浓重乡音的吕剧,台下挤满了看得津津有味的观众。这就是在龙口市小有名气的黄山馆镇“百姓大舞台”。

刚刚唱罢一出戏,又准备换上新戏装上场的黄山馆镇一村村民刁秋臻高兴地告诉记者:“政府给我们搭了台子,让我们农民也有了当明星的机会,大家伙都觉得这生活过得有滋有味了。”刁秋臻由于歌唱得好,镇里邀请她参加全镇“百姓大舞台”的交流巡演,成了四里八乡小有名气的明星。坐在人群中听戏的黄山馆镇臧格庄村老党支部书记王德运说,他们村2000多人,今晚来看“百姓大舞台”的村民就有1000多号人。“你瞅瞅,台上面那几个人是爱演的,台下面坐着的这黑压压的一群人是爱看的,这个舞台被大家伙儿称作俺们庄户人的‘星光大道’。”王德运年轻时曾经在东北待过,会跳东北大秧歌。经过他的一番言传身教,眼下这个村已经组织起了近百人的秧歌队。

该镇党委书记陈隽告诉记者,要繁荣农村群众文化,文化活动是个好法子。“百姓大舞台”花钱不多,效果却非常好。以黄山馆镇“百姓大舞台”为例,镇里以4个社区联合党委为单位,由镇财政出资各搭建一个固定舞台,设置音响、灯光等设备,发动当地老百姓上台表演节目,丰富农村群众文化生活。在市里组织的满意度调查中,该镇群众对文化活动满意率达98%,位居全市第一。

在龙口市芦头镇芦头村文化大院,记者看到,大院内有可容纳几十人同时登台的大戏台,3层楼内有藏书数万册的农家书屋,有上百平方米的大健身房,棋牌室、电子阅览室一应俱全。

据了解,这个文化大院总投资近300万元,相当于芦头村村集体年收入的一半,有些活动设施甚至不亚于城市里的标准。文化大院的负责人、今年69岁的王功先自豪地说,芦头村文化大院建成以来,已先后组织开展星光舞会、消夏晚会等各类文化活动200余次,成了集文化教育与娱乐休闲为一体的新型农民活动场所。

近年来,龙口市按照城乡文化一体化建设的总体部署,不断加大财政向农村公共文化网络的投入力度,市委、市政府连续几年把乡镇综合文化站、村(社区)文化活动室建设纳入为民办实事项目,优先安排相关项目建设。目前,龙口所有乡镇都建成了500平方米以上达标乡镇综合文化站、文化大院(文体活动室),农家书屋建成率达到100%,使用率达到100%。

有了固定的活动场所,该市很多村都组建了自己的演唱队、秧歌队、舞蹈队、健身队和票友俱乐部、庄户剧团等群众文化活动队伍。芦头镇东梧桐村村民姜秀清组织起村里30多位吕剧爱好者成立了“庄户剧团”,每周二晚上定期开展表演。

据姜秀清介绍,剧团里的30多位演员来自不同的家庭,算上他们的亲属,剧团直接能影响到100多户人家,而整个东梧桐村也不过300户,再加上经常到周围村庄进行交流演出,使东梧桐村吕剧团在附近一带已经小有名气。

以上几个场景只是龙口群众文化发展的缩影:今年以来,龙口市将文化乐民作为丰富基层群众文化生活,促进城乡文化发展的一大举措。该市所有乡镇都以驻地和村庄广场、集贸市场等为中心,按照村庄布局、人口数量等因素设立了一定数量的固定演出点,并备有舞台、灯光、音响等基本设施,定期举办文艺演出、文体比赛等活动,让老百姓能够就近便捷地享受到公共文化服务。

龙口本有开展夏季广场文化活动的传统,两城区年均举办大型文艺演出80场次以上,参与群众达20多万人次,其中一半以上是农村群众。今年龙口市将“幸福龙口”夏季广场文化活动进一步向镇村延伸,还启动了“‘幸福龙口’欢乐行”活动,让文化乐民真正落到实处。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