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盛夏,经济日报采访组兵分几路,来到河北调研。从燕山、太行山脉到渤海之滨,从张家口、承德、坝上高原到白洋淀、衡水湖,从冀南区域、黑龙港流域到环京津,记者一路走来,为燕赵大地正在发生的巨大变化而欢欣,为广大干部群众建设“经济强省、和谐河北”的巨大热情所鼓舞,更感受到各地稳增长、调结构、转方式的信心和决心,聆听到科学发展的强劲足音。
抢抓机遇——
走出强省富民新路径
“一个全国独有,一个前所未有,两个同时并存。”在采访中,河北省不少干部这样概括河北的省情。
“一个全国独有”,说的是“地利”——河北内环京津、外沿渤海,在扩大对外开放、接受京津产业转移和先进生产要素辐射方面,有着得天独厚、近水楼台的优势;
“一个前所未有”,说的是“天时”——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首都经济圈纳入国家“十二五”规划,河北沿海地区发展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冀中南地区被列为国家层面的重点开发区域,河北发展面临千载难逢的大好机遇;
“两个同时并存”,则道出了河北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不平衡性、艰巨性、繁重性:部分现代化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大量的传统产业、落后的生产方式同时并存;东部沿海等较为发达地区与张承坝上、燕山—太行山区、黑龙港流域等欠发达地区同时并存。
“也就是说,河北既拥有独特的发展优势、难得的发展机遇,又面临特殊困难和严峻挑战。”怎样把地利、天时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后发优势,把“两个同时并存”演绎成一盘风生水起的和谐棋局,是新时期必须要研究的课题。
“建设经济强省、和谐河北”,去年11月召开的河北省第八次党代会提出了全省新时期的奋斗目标。
经济强省,就是总量要大,素质要高,结构要优,活力要足,质量要好;和谐河北,就是生活质量提高,文明程度提高,社会管理水平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提高。
“经济强省”,是对应河北经济总量已居全国第六的“经济大省”地位而言。今年上半年,河北全省实现工业生产总值12219.2亿元、全部财政收入完成1956.1亿元、出口创汇总值146.7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9.5%、15.2%和8.9%。
但是,大而不强、多而不优,一直是困扰河北的难题。河北以能源和原材料为主导产业的粗放型经济结构,使得全省利税水平远远低于国内大多数省份。
建设经济强省,最为紧要的是打好产业结构调整这场攻坚战。河北省把产业结构调整的着力点浓缩为“一产抓特色、二产抓提升、三产抓拓展”的经济发展战略,决心通过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推动河北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新台阶。
“抓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理清发展思路最重要。”河北省委常委、石家庄市委书记孙瑞彬深有体会地说,近年该市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存量调优中倾注了更多的精力,全市工业经济运行质量实现了跨越。今年1至5月,全市规模以上实现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18.5%,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9.2个百分点,实现利润同比增长13.3%,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5.7个百分点。
谋篇布局——
构筑区域经济新亮点
一路走来,满城的草莓、安国的药材、张北的蔬菜、定州的苗木、丰润的奶牛、临城的核桃、玉田的生猪……“农业抓特色”,一县一品的特色经济构成了一幅幅五彩斑斓的致富版图。
河北省农业厅厅长赵国岭说,为了改变农业特色品种不足、效益不明显的状况,他们提出“在品种上做文章,在优质上想办法,在高效上找出路”,在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同时,全面推进农业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种养和标准化生产,实现种植业、加工业和服务业的同步发展,有效带动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河北的服务业格局中,交通运输、零售贸易和住宿餐饮等传统服务业占据主导地位,医疗卫生、信息服务和金融服务等现代服务业比重不足20%。河北省社科院院长周文夫认为,“三产抓拓展”,就是要向构建规模大、领域宽、水平高的现代服务业体系拓展。
因为在修路,所以从赞皇县城到嶂石岩景区的50多公里路走了一个多小时。“等这30公里的马(裕)嶂(石岩)路修通,你们下次来就方便了。”县委书记张小国告诉我们,在赞皇县提出的“龙飞凤舞”计划中,“旅游富民”被放在与“工业强县”同样重要的位置。县里多方筹措资金、出台政策,夯实旅游发展的软、硬件基础。
增加值1780亿元,同比增加20%,全省社会物流总额达5.5万亿元,同比增长18%——物流业已经成为河北继钢铁产业之后的第二大产业!这个新闻让记者感到很新鲜。
在石家庄内陆港繁忙的集装箱转运货场中,冀中能源宣传部长、物流公司党委书记杨佑田对记者说,随着产业升级,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空间越来越大。他们看到这一趋势,较早开始向物流、航空、旅游等服务业领域拓展,目前仅物流业收入就已占据集团业务收入的“半壁江山”。
2011年,河北全省服务业完成增加值达到8200亿元,增长11%左右。今年上半年,全省服务业增加值达到了4113.7亿元,同比增长8.4%。其中,旅游业总收入1200亿元,增长30%以上。
用全新的产业眼光谋篇布局,各地的区域经济版图风生水起:
“如果还是紧抱着一块钢、一块煤过日子,必然会产生阵痛。”有“中国近代工业摇篮”之称的唐山市,近些年把今后产业发展的主攻方向锁定在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上。钢铁、建材、化工等高耗能行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由2005年底的65.1%下降到2011年的60.9%;
“改造旧的,发展新的,培育好的。”改革开放初期以纺织业起家的保定市,举起了新能源和能源制造的大旗。有关负责人坦承,由于该市产业结构调整力度较大,这两年经济指标表现并不突出。但他们认为,一旦调整到位,新的产业结构必然产生巨大的爆发力;
车行山谷中,时不时闪过太阳能电池板组成的蔚蓝色“海洋”,风电塔组成的白色“丛林”。说起“风光无限”,既是对张家口市优美自然环境的描述,也是对张家口市产业发展方向的概括。该市在产业选择上,坚持以绿色生态、优质高端、节约高效为根本遵循,以风电、光伏发电为主的清洁能源产业已成为其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强筋壮骨——
打造量大质优产业链
在河北的工业结构中,能源、原材料等基础工业占大头,虽然从“量”而言,在全国工业格局中有举足轻重的影响,但产品的初级性和低端化问题也较为突出,表现在附加值上,“一吨不如一斤”。
比如,河北钢铁产量已达2亿多吨,占全国四分之一以上,却基本上都是附加值并不太高的原料品种,整体利润不及一个宝钢,而为生产钢铁所消耗的能源占到全省一半以上。
在河北产业结构调整中,形势最为迫切、任务最为艰巨的课题,当属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钢铁产业的“转身”是一个例证。
前几年,河北省采取了“两个措施,一步并走”的办法,通过严格产业规划管理,强力淘汰落后产能,组建河北钢铁集团、唐山渤海钢铁集团、唐山长城钢铁集团,同时实施上千项科技共性攻关,钢铁产业已经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高技术产品总量大幅增加,仅邯钢一家在汽车用钢领域拥有的核心技术就达200多项;今年上半年,钢铁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5.9%,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则同比降低10.54%。
在此次国际金融危机中,河北钢铁业承受价格波动带来的冲击,也暴露出产业格局中存在的“短板”:当地能够实现消化增值的品种不足10%,下游市场的风吹草动,很容易左右产业发展。
既基于原有产业基础,也着眼于延伸钢铁产业链,河北加大力气发展装备制造业,确定了新能源发电装备、轨道交通装备等六大主攻方向,通过增加固定资产投资、构筑产业聚集区、开展科研技术创新等,力促装备制造产业跨越式发展。目前,依托保定天威、唐山轨道客车等骨干企业为核心,已经形成了十大装备产业制造基地;还积极引进了中船等大企业集团。连续两年,装备制造业投资都保持了40%以上的增长。
科技是产业提升的关键。河北省工信厅厅长王昌认为,要破除制约效益提升的瓶颈,解决产业低端化问题,河北必须借助科技的力量。
河北虽然经济总量居全国前6位,但综合科技进步水平、科技对经济贡献率、高新技术产业化水平却只排到全国十几位以后。因此,在提升企业竞争力方面,河北省有很多巧借外力的创新之举。
“通过对标找差距,通过技改上水平”,成为河北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有效路径。从2009年底开始启动的对标行动已经扩展到各级各类企业,掀起了技术改造的新热潮,全省工业企业创建行业“第一”或“唯一”883项。
河北开展了“百家央企进河北”、“百家院所进河北”的活动。一年多来,河北共与51家央企签署84项协议、意向总投资11360亿元,涉及石油化工、装备制造、航空航天、电子通讯、煤炭、电力、水利、铁路、航运、外贸、农产品深加工等众多行业。
前不久,省里的洽谈活动一结束,邢台市政府立即把9家科研院所的30多位专家请到邢台与当地企业“对接”,最后达成11项合作协议。“这些合作项目如果全面落实,至少能使我们的装备制造、新能源、煤盐化工、新型建材这几个行业的利润水平提高10个百分点。”该市一位技术主管充满期待。
有了强健的体魄,面对经济运行中或大或小的“寒流”,河北企业表现得自信从容:
有着130多年历史的开滦集团大力发展煤炭深加工产业,将原先的“一块煤炭”变成了40多种化工产品,煤炭采掘业收益在企业利润中的占比由95%以上,降到了20%左右。5年间,企业营业收入增长828%,资产总额增长141%;
今年以来,在欧债危机和美国“双反”的多重压力下,我国光伏制造产业步入低谷。但龙头企业英利集团却做出了逆势扩产的决定。董事长苗连生告诉我们,“虽然外需市场遭遇‘寒流’,但国内市场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我们没有理由轻言放弃!”
石家庄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内,以岭高端生物医药产业园正在紧锣密鼓的建设中。沙盘上几座相连的漂亮高楼,是投资近5亿元的以岭药业院士工作站。董事长吴以岭说,“虽然科技创新投入很大,但我们决心迎难而上,依靠科技创新,发掘产业发展的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