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生态经济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2年8月1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座生态绿城是怎样抚育的
本报记者 薛海燕 陈莹莹
来看看徐州的绿色吧!我们不仅有钟灵毓秀的云龙湖,还新添了巧夺天工的九龙湖;
来看看徐州的绿色吧!昔日的煤城“老大粗”成了青翠的“小清新”;
来看看徐州的绿色吧!遍布砾石的荒山如今已是郁郁葱葱。
江苏徐州这座老工业城市,用它的一身新绿向我们发出了邀约。
绿从何来?
绿在何处?
正是抱着这样的疑问,我们踏上了徐州的寻
快哉亭公园、云龙公园等17处老公园拆除大门、围墙,全部免费向市民开放。
从今年2月开始,刘成林就没有离开过这片他看护的新栽树林。
本报记者
陈莹莹摄

在近日召开的第九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上,徐州市被正式命名为“国家森林城市”,成为继无锡、扬州后江苏省第三座荣膺国家生态最高奖的城市——

老工业基地徐州,长期以来带着“重”而“硬”的标签:产业结构重,造纸、水泥、化工等产业对经济的贡献率大、对环境的影响也大;石灰岩山地多,大片围绕着城市的裸露山峦寸木难生。

2006年开始,徐州提出城区“只做减法、不做加法”,工业项目整体退城入园。

2007年,徐州人开始了“二次进军荒山”的艰苦征程,目标直指市区几万亩石山和郊区10多万亩荒山、石山。

采煤塌陷地复垦、园林景观和公共绿地的建设……如今的徐州城,已经告别“黑”和“灰”的主色调,产业结构变轻了,生态环境改善了,全市植树造林53.5万亩,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1.9%,森林覆盖率达31.3%,比全国平均高8个百分点,位居江苏省第一位。

寻求绿色增长

直面阵痛的鼓楼区

“进了徐州府,先喝二两土。白天喝不够,晚上再来补。”传唱的歌谣道出了徐州满天灰尘的旧貌。相比其他区域,位于城北的鼓楼区更因工业集中,成为整个徐州生态环境较差的区域。

“水泥厂和电厂影响空气质量,化工和造纸产业影响水质。”徐州市环保局规划处处长孙晋龄说,这些曾经的支柱产业正是徐州市近几年的重点整治对象。为了彻底调整城市产业结构,徐州市关停小火电发电机组153.6万千瓦、小化工企业76家、水泥立窑66座,在江苏省内率先淘汰全部立窑产能。不但如此,徐州市还在2006年提出工业项目整体退城入园,鼓楼区就是其中一个成功范本。

“鼓楼区的显著特点是:化工企业多、煤码头多、绿化少。”鼓楼区区长王维锋说,要由灰变绿、改善生态环境,需要分几步走。

首先,工业企业退城入园,大中型化工企业搬迁15家,关停并转小化工企业200多家;其次,区域内所有小码头全部关闭,依附这些煤炭码头的堆场全部清理,扬尘的顽疾被根除;然后,从水系入手,将区域内的黑水河、臭水河变成清水河甚至景观河;最后,在这些基础上,城市园林绿化工程全面铺开。

“过渡期内的GDP和财政收入都会下降,但是我们没有犹豫。这是产业转型升级和环境改善过程中必经的阵痛。”王维锋说。

2010年,位于鼓楼区的江苏金浦北方氯碱化工有限公司响应“退城入园”政策,做出“停产搬迁”的重大决定。这座生产了53年、为徐州化工业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老厂,曾是徐州最大的化工企业。

据北方氯碱公司总经理郎辉介绍,原本公司打算通过技改上30万吨的烧碱项目,但土地和环境的制约让这一规划流产了。“公司在现有基础上难以快速扩张,短期看业务受阻,长期看必须搬迁。”

退城入园后,公司投资8.74亿元在贾汪区化工工业园建起500多亩的新厂区,建设一条8万吨的硫钛一体化的钛白粉生产线,投产后销售收入能达到15亿元。环保达标了,工业园区对于废水废气的集中治理也大大降低了企业的运行成本。

工业退城入园,为绿色产业的崛起让出了空间。北方氯碱公司搬迁后,600多亩的厂区将用来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八里国际家居博览中心已初具雏形。

如今,王维锋站在办公室窗前,不远处的九龙湖公园是道美丽的风景:“原来这是通往大运河的内港,一塘黑水、灰尘漫天。2005年我们建起了九龙湖公园,2010年又进行了敞园改造。”以九龙湖为中心,鼓楼区还规划了5万平方米的商业核心区,拉动徐州商业中心继续北移。

拓展城市绿肺

造林的贾汪样本

“春种一棵苗,秋收一根柴。”在徐州的贾汪区植树,听起来像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贾汪区内有大小山头283座,占徐州市面积的三分之一。石灰岩构造的山体由于无土缺水,长期荒芜,水土流失严重,生态条件恶劣。这片山体年降水量800毫米,蒸发量却达1000多毫米。到2011年底,还有2.7万亩荒山岩石裸露,在这样的条件下搞荒山绿化,谈何容易?

贾汪区农林局副局长吴继东,2年间驱车跑了15万公里,修路进山、引水上山、选专业绿化队伍,俨然成了大半个绿化专家。

从远处看,大片石头山已是满山新绿,走到近处,就能发现一株株树苗立在石缝间。“石头山上没有土,需要在两块石头之间的缝隙中种上树苗,才有可能存活。”吴继东蹲下来,指着一株刚栽的栾树苗说,“最怕的是刨了半天,坑底还是平板石,那就废了。只要是立石,树苗的根系就能找缝扎下去,咱就不怕”。

连续3年,贾汪区每年高标准完成城郊荒山、石山绿化2.5万亩。在去年有150多天干旱的气候条件下,新栽树种的成活率仍高于90%。这个任务有多难?

缺路。没有路,怎么进山?为了植树,贾汪区修了18公里的山路,开辟出4000平方米的会车和回车场地。

缺水。这些荒山林区地下水匮乏、远离水源。贾汪区不但就近开挖深水井,还通过建水泵、蓄水池、铺设管道,实现了抽取地表水、通过7级翻水直至各个山头,每天可调水量1.5万立方米。

缺人。为了完成2012年造林6000亩的任务,每天有3000人在这片荒山上劳作,从严冬一直到酷暑。贾汪区从全国90多家竞标企业中精选确定了18家中标公司,其中不乏国内山地造林优秀企业。

在一片新栽林地,我们遇到了54岁的护林人刘成林。他是贾汪区当地人,从今年2月15号开始,就一直住在山上的工棚里。干造林十几年的刘成林说,“累”是他最大的感受:“山高坡陡石头多,空手爬山都得40分钟。坑底都是石头,挖坑累,捡石头累。种树难、养护更难,要天天给幼苗喂水,直到雨季来临。”虽已是盛夏,刘成林耳朵上的冻疮痕迹还是清晰可见,那是冬天护林时留下的伤痕。

为什么坚持?“喜欢。”刘成林说,干这行十几年了,就是喜欢,就愿意看着家乡的山变绿,绿树成林,就跟他名字一样。

坚持的不只刘成林,整个贾汪区甚至整个徐州市的人们都动员了起来,通过义务植树、认捐、认养、认建等方式,自觉加入“植绿、护绿、爱绿、兴绿”的文明活动,投入到“绿化荒山、全民行动”捐资造林公益系列活动中。2007年起,徐州先后实施两轮“进军荒山”行动计划,累计投入资金5.9亿元,绿化荒山9.2万亩,主城区72座荒山全部完成森林植被恢复。

如今的贾汪山区,最高处一片葱茏的是泡桐树和山楂树,下面的是红叶石楠,比灌木还低矮的是零星盛开的小野花。从河北木兰围场引进的野花和淮安农科院引进的油菜花也见缝插针地点缀山间。有了层次分明的绿化,就有动物迁徙过来,曾经荒无人烟的山上,逐渐迎来了野鸡、野兔和各种鸟类,不时有蝴蝶穿梭在草丛中。

“过去一下雨,秃山还是那一片秃山,现在一下雨,远处看就是一片氤氲水汽。可美了。”吴继东说,通过“二次进军荒山”攻坚战,绿色将尽染贾汪每一座山头。

共享绿色生活

全民的生态追求

徐州这座曾经的煤城,从“半城煤灰一城土”的旧貌换了“一城青山半城湖”的新颜。全体徐州人这段寻绿、逐绿、护绿之旅走得艰辛,更走得踏实。假如说,工业“退城入园”、产业提档升级给徐州带来了“绿色”的经济增长,“二次进军荒山计划”让徐州拓展了城市“绿肺”,那么“显山露水”、“还绿于民”、“精品绿地”工程等园林工程,则开始为这幅生态画卷重重地着上绿色。

从星星点点的“见缝插绿”、“破墙透绿”,到组织规划的大片“泼绿”,这座城市开始了它的“人本园林”进程:

实施显山露水工程。今年4月28日,位于云龙湖畔、环绕珠山山脉、占地80公顷的珠山景区正式开园。在之前的珠山景区里,3个连成一片的破旧城中村,俨然是云龙湖风光带一道令人惋惜的“疤痕”。2010年,徐州开始对城中村实行整体搬迁改造,专门划出1200亩土地用于建设园林景观和公共服务设施。曾经的旧厂房变身成为“五斗瀑布”,杂乱无章的棚户区如今成了“水杉长廊”。拆迁户张宝兰故地重游时惊喜地说:“原来的家现在变成了大公园,成了全市人民的家。”

开始敞园改造。快哉亭公园、云龙公园、彭祖园、奎山公园等17处老公园陆陆续续开始拆除大门、围墙,全部免费向市民开放,而且“绿化只增不减、建筑只减不增”。在过去两年的市民满意度调查中,市民对敞园改造等生态环境建设的满意率,位居全市为民办实事满意度之首。

大面积新增绿地。3年来,仅徐州市区就新增绿地1227公顷,建成各类绿地229处,新建、改造1000平方米以上公共绿地100多处,人均公园绿地超过17平方米,市民出行300米到500米就能步入休闲绿地。2011年,《徐州市城市重点绿地保护条例》开始实施,52块绿地首批列入重点保护。

荒山复绿、破墙透绿、规划建绿,在徐州市市政园林局局长李云岘看来,这座城市不但要扩大“绿”的规模、提升“绿”的质量,还要维护和强化自然山水的整体布局,有效地保护和利用自然林地、山坡、湿地、河湖等各种自然资源,保护和建立多样化的乡土生态系统,把城市森林、山水等绿色生态资源与人工园林景观融为一体。

伴随着煤城人民从向往绿色到追逐绿色,徐州的生态格局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如今,这座城市的年降水量接近1100毫米,接近长江流域城市的平均水平,呈现出北方城市少有的临水生态。

绿,已经成为徐州人的一种生活状态。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