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2年8月10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沈阳: 振兴起雄风 浑南绘新图
本报记者 孙潜彤

经济实力显著提升,装备制造业再展雄风,城市面貌焕然一新,乐观、奋进、自强精神迸发。十年探索,“共和国工业长子”沈阳走出了一条打造世界一流装备制造业基地、国家中心城市、生态宜居之都的新路子,步入了科学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的新轨道。

整个沈阳都听得见浑南新城拔节的声音。它从起点上就卓尔不群,采取国际一流的规划设计。高铁、轻轨、地铁、航空枢纽,将浑南新城带入立体交通时代。在浑南新城看不见一根电线杆,强电、弱电网络全部纳入地下综合管廊。水系、绿地面积增加一倍,一座生态之城扑面而来。

浑南之新更在其“经济内核”。沈阳市委常委、副市长、东陵区(浑南新区)区委书记杨亚洲说,浑南新区注重发展集成电路、软件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侧重夯实老工业基地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的“软实力”。

辽宁省情研究所教授梁启东介绍,浑南的新材料、芯片、潜水机器人等多项高科技在全国领先,涌现东软集团、机器人等许多技术“高峰企业”,有很多产品还应用到“神九航天”和“蛟龙入海”等彰显国家创新实力的项目中。说浑南新区是沈阳转型升级的新引擎,是因为它储备了与沈阳装备制造业紧密匹配的科研力量,仅工业嵌入式软件设计就有8个国家级研发中心。沈阳国际软件园负责人赵久宏介绍说,沈阳的产业升级离不开浑南新城的“智造牵引”。仅软件园内的两化对接平台上就有沈阳及周边城市许多传统制造的领军企业在此与信息技术牵手融合,代表性的企业有沈阳机床集团、鼓风机集团、新松机器人等。

浑河北岸的传统制造业,借助南岸的高新技术和信息化力量,也插上了腾飞的翅膀。通过创新联盟等产学研合作,沈阳市成功突破了数控系统、掘进设备、电子信息、IC装备等一大批重大共性技术难题,结束了高科技企业“山多峰少”、传统产业大而不强的局面,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进一步加快。

老工业基地转型升级从哪里着手?我们看到了沈阳样本:企业从中心城区全面退出,以土地级差地租补充改革改制改造成本,在各类经济开发区中排布上下游接续有致的新方阵,目前沈阳形成了机械装备、汽车、农产品、电子信息4个千亿元产业集群;以政策杠杆激发企业自主创新的内生动力,以创新联盟聚集技术创新的强大合力,沈阳2011年高新技术产品产值是2002年的10.6倍,年均增长30%,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势头强劲;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步伐加快,为装备制造业插上信息化的翅膀,有44个“沈阳制造”产品市场占有率居国内同行业首位,世界级产品已达51个;以装备制造这个“看家本事”为基础优势,推动现代建筑产业再造新优势,促进工业经济多元化发展。

2002年,沈阳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还有30%处于半停产、36%处于亏损状态。到2011年,95%以上的工业企业盈利,利润总额是2002年的39.3倍。

从最新统计数据来看,今年上半年沈阳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244.5亿元,同比增长11.1%,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增幅高于全国副省级城市平均水平。特别是在传统工业产值增速放缓的情况下,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撑起工业转型的半边天,其中浑南高新技术企业的利润连续保持两位数以上的增长。

措施要由效果来检验,效果要由百姓感觉来评价。2011年,沈阳城市居民收入和农村居民收入均为2002年的3.3倍。2010年起,沈阳先后开通了地铁一号线、二号线,迈入了地铁时代。

沈阳的天更蓝了,城市更绿了。2011年全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2%,比2002年提高13.8个百分点;2011年沈阳大气优良天气数达到331天,比2002年增加了128天。到2011年末,沈阳老旧小区改造全面完成。政府为民办实事日益深入细节,市民幸福指数大幅提升。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