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2年8月7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位农村放映员——
欢声笑语送乡间
邵成 口述 本报记者 金晶整理
邵成用他的三轮摩托车走村串巷放电影

邵成50岁,是河北省承德市双滦区陈栅子乡太阳沟村村民,人称深山中的“文化大使”。在部队服役时,他由于表现优秀,被选送到无线电学校进修一年,学会了电影放映。退伍回到老家承德后,他走村串巷,当起了农村电影放映员,一干就是26年,足迹遍布燕山脚下300多个村庄。

最近这10年,农村放电影变化可大了,尤其是从胶片放映升级到数字放映,既省力又省时,放映效果也更好了

还记得2002年,我去山上的东沟村放电影,当时带的还是原先那套16mm“长江”牌胶片电影放映设备。放映机、幕布、音响、电影胶片、氙灯电源……大大小小加起来得有150斤吧,装了六七个箱子,用一辆独轮车推着去的。村里的娃娃听说要放电影了,也一路蹦着跟着。

就这样沿着土路,推到山脚下,遇到一个大斜坡,推不动了。怎么办?我就让几个娃娃帮着看车,自己扛起设备先往上爬。到村里后,向老乡借了头毛驴,这才又下山,把那些家伙什一趟驮了上去。

后来,我那辆独轮小推车换成了三轮摩托车,加上各村的路也修得好了,在路上跑着省力多了。最近我被双滦区评为“十大文明先锋”,听区里的干部说,他们正在想办法帮着配辆电影放映车。我这心里头啊,干劲儿就更足了。

2009年,承德市筹备数字院线,我加入了数字电影放映队伍,胶片放映机换成了数字放映机。这套设备可比放胶片的设备用起来方便多了。

首先轻便,最主要的投影和播放设备,一个箱子基本就装下了。再有就是放映片子的质量也好了很多。过去的胶片电影亮度不够,音效较差。相比之下,数字投影放的都是高清影片,画面没有了划痕和抖动,更加清晰,而且配上了双音箱,混响效果也非常好。

令我感触更深的,还有数字化之后能够放映的影片多了。在2009年前,我晚上到村里放电影,白天就要去县城换胶片。当时,一部片子租一次要50元,而且区县甚至全市只有一个拷贝。你拿去放了,其他电影放映员就用不上了,所以有个规定,一人一次最多只能租4部电影,也就是放两个晚上。那些年,我几乎每隔一天就得往县城跑一趟。

现在,数字电影的片源可丰富多了。你看这是数字影片解码卡,我们每个放映员手上都有一张,上面有编号,和数字播放机是一一对应的。它就像播放机的一把钥匙,每次放映前插入播放机中,电影有了授权就能放映了。

如今,我们先在家里登录中影新农村数字电影订购系统的网站进行选片。网站上有许多经典影片,还有每月推荐影片和新片预告。点开片名链接,每部电影的简介清清楚楚。我们根据需要选,把选好的影片片名记下来,再到城里把电影统一拷到U盘里,回来后和解码卡配合使用。用U盘一次能下载的片子数量比以前多了许多。这样一来,我现在也不用天天往城里跑了,可以有更多精力和时间用在选片和放映上。

前些年到农村放电影,基本上是有什么,放什么,看什么。现在可不同啦,是听大伙儿的意见选片儿,放村民最喜欢看的

去年,娘娘沟村的年轻人告诉我,想看《唐山大地震》。于是,我就去市农村院线下载了影片,一天就拿回来给他们放了。要在以前,城里上映了哪部新片,排到农村放映要等上好长时间,几个月、一年半载的都有。若是没有片源就更没办法,只有等电影公司从北京买到胶片拷贝,村里才有可能看上。

各行各业都有学问,对我们农村电影放映员来说,除了放映技术外,功力是不是深厚还要看能不能根据各个村子的需要选择合适的影片上。当然,这在片源比较少的时期是很难实现的。

我现在每晚放映两部电影,如果一个村里的年轻人多,一般喜欢看武侠片、战争片,如果一个村里年轻人外出打工的多,留下老年人则喜欢戏剧类的电影。如果两者差不多,还可以分上下场,上半场偏向年轻人,早看完回去睡觉,不会耽误第二天劳作。如果村里的小孩子比较多,我就在放电影之前加一段动画片,他们一下子就被吸引了,跟着大人身边儿开始看了。

此外我还发现,近年来村民除了看电影外,对科教片的热情也一年比一年高,都希望学一些种养方面的技术,勤劳致富。为了满足大家的需求,现在我在每场电影前都会用半个小时左右的时间放上一段科教片。

各村对科教片的选择还不一样呐。就拿陈栅子乡来说,处在河川地上的陈栅子村、大栅子村、南山根村几个村,搞大棚蔬菜、水果的多,每户都种些黄瓜、草莓等。而太阳沟村、娘娘沟村、河南营村几个靠山的村庄搞养殖的多。于是,这怎么选片就有了讲究。我从新华书店和园林局等途径找来些光盘,在河川几个村放《草莓病虫害防治》、《大棚樱桃优质高效栽培》,大伙儿看得很认真;选择《山区柴鸡养殖》、《无公害羊肉生产技术》、《牛病诊断与防治》在几个山村放,也很受欢迎。

随着科技进步和村民需求的变化,科教片也不能老放一样的,还需要不断更新。比如,河南营村原来养猪的多,这两年有几户人家建起了养猪场,通过科学饲养,规模越来越大。其他村民就开始忙着养羊了,找到我说想看这方面的科教片。我琢磨着过两天找套光盘让大伙儿看看。

区里放映队原来3个人,负责63个村的电影放映。今年又增加了一人。只要有人爱看、想看,我就会一直放下去

我做电影放映员,家里其实不是很支持。媳妇说了,你这行一年到头赚不到两个钱,每次放映回家又都过了半夜。头10年她身体不好,孩子也小,家里每年收入不到2000元,比周围种田的邻居收入都少,为这事儿也没少跟我闹过。但我确实喜欢这行,加上后来她老听别人提起,说你们家老邵放的哪部电影怎么好看,慢慢也没那么埋怨了。

农村不像城里一年四季都能看到电影。在咱们这地方,每年4月开春到10月中旬,是放电影的旺季。到了冬天,屋外冷了就不怎么放了。不用放电影的时候,我就出去打打工,赚些钱补贴家用。这些年,北京、广州、南京几个城市都去过了。平日里,这些村里谁家办喜事,也喜欢叫我带上电影过去捧场。

数数我在农村放映也有20多年了,赚的多少是一回事儿,但我能感觉到大伙儿喜欢电影、需要电影,太需要了。

还记得2008年参加承德送电影下乡万里行活动时,我在一个地方放电影,看的人很多。有个从鞍子岭马家沟村来的村民,在电影散场后找到我说,您也给我们村放场电影吧,自从包产到户到现在,我们村还没怎么放过电影呐。我一听鼻子就酸了,说“成,我去”。

那个村也在山上,有些偏僻,上山的路非常难走,越走越窄。上去一看村里大概住着十几户人家,没一家有电视,一到晚上静悄悄。当时还是用胶片呐,我就把手上仅有的4部拷贝放了3天。村民都来看,附近村的人也赶来了,场子里满满围了300多人。

天还没黑,大伙儿着急看,就和我说放吧,放吧。但天亮着银幕上什么也看不清楚呀,即便这样,他们的热情依然不减,说就是听听音儿也愿意先听着。最后一天放完电影,村干部握着我的手不放,说村民看了电影开心啊,后来还特意写过感谢信。

不仅是马家沟村,每到一个村里放完电影,都会有人过来问我,“下次什么时候来啊?”“下次放什么片子啊?”有时还会说“多来我们村啊”。他们那种对电影的喜爱和渴望,深深印在我的脑海中。

今年,我包了15个村的放映工作,按照农村电影放映工程“一村一月放一场电影”的标准,全年下来需要放映电影180场。根据以往的经验,这个数字肯定是要超额完成的。多出的场次即便没有劳务费,我也愿意义务放映。

有的村村民收入提高了,有的村外出打工的多了,家里头买了电视机、电脑。晚上在屋里看电视节目,上上网,出来看电影的人也少了。

可就是这最近几年,我感觉在村里放电影,来看的人又多起来了。有村民告诉我,虽然可以待在家看电视,但晚饭后村里老老少少、男男女女围坐在一起看免费电影,那气氛不一样,比家里热闹!大伙儿觉得看看电影、嗑嗑瓜子、聊聊家常,这样的生活才带劲儿。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