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版:报网连线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2012年8月3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经济转型向人口素质要红利
本报记者 庄光平
近半年来,城乡居民的收入持续增长,全社会物价水平持续回落,这“一升一降”让更多财富留在居民账上。 龚 玺摄

经济增速下滑,工资的增速又该如何?日前,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上半年GDP增速7.8%,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7%,农村居民收入增幅更是高达12.4%。工资涨幅较快反映的是人口红利的结束,还是经济发展模式的变化,本报就此展开调查。

工资涨幅较快相对合理

外媒疑问,为什么在2012年二季度中国GDP增长率降至7.6%,较2007年二季度14.8%的高点几乎减半之际,却鲜有裁员的报道?

华尔街日报认为,中国工资涨幅快于GDP是人口红利正在消失的一种表现。在其发表的《中国经济减速 工资水平不降反升》文章中分析,目前中国劳动力规模已趋于稳定,到2015年左右将开始收缩,从而加剧企业对劳动者的争夺。

对此,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原副所长王振中表示部分认可,“去年第四季度劳动力的供求关系基本上是1.04,今年第一季度是1.08,也就是说100个人找工作,有108个岗位虚位以待。在这种劳动力供求关系结构下,工资上涨速度相比GDP较快也符合常理。”

但我国劳动力是否就此进入短缺时代了呢?不尽然。目前的短缺是市场主动选择的结果。从六七月份开始劳动力市场就出现一个状况:中西部省份集体出现农民工返乡潮。许多春节后回到沿海打工的农民工发现活不多了,钱也不那么好赚了。

在南昌火车站,记者遇到了从浙江返回家乡找工作的范新夫妻俩。小范原来在杭州一家电子厂上班,“工资待遇还不错,但今年厂里订单很少,老板付不起工人工资,不得不宣布倒闭。”小范说,“我不想再到外面打工了,准备回老家开个店铺,经营电脑。”

当沿海低端加工经济不再能适应劳动力市场价格变化时,劳动力会自动选择向中西部迁徙。我国地域和经济发展程度上的差异,创造了很大的就业“弹性”,从而避免了像西方那样的大失业、大裁员。上半年我国中西部经济增速明显快过东部,更多的劳动力选择返回家乡就业。

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统计,今年上半年,我国有16个省份调整了最低工资标准,平均调增幅度为19.7%,虽然较去年22%的增速有所放缓,但大大超过GDP增速,也高于“十二五”就业规划中“最低工资标准年均增长13%以上”的标准。

“过去我国的劳动报酬比例在GDP中占比较低,所以工资增速稍微快一点也在情理之中。”中国改革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王小鲁认为,我国工资涨幅和劳动生产率涨幅速度大体上是吻合的。

向人口素质要红利

无论怎样,我国劳动力成本上升是一大趋势,未来将怎样寻找新优势?

劳动力的价格与劳动力的数量是分不开的。尽管上半年我国经济增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行迹象,但就业仍然交出了一份不错的答卷:城镇新增就业岗位600万个左右,国内就业总体稳定,对照人社部设定的年内增加就业900万人的指标,上半年已经完成了67%。

王小鲁认为,目前的劳动力市场的短缺主要是结构性短缺。王振中直言,“现在就业市场出现的一些问题主要是就业人口,尤其是大学生择业观的偏差造成的劳动力供求关系上的错位。”

最近,网络上一组山东济南体育馆3000多名学生在听考研课的照片,引发了网友热议。十年间,考研人数增加了一倍,达58万人之多,我们不得不反思当下“考研热”对于未来就业市场的影响。

“从某种程度上说,考研并不都是出自于想‘搞研究’的动机。”王振中说。大学毕业生找工作困难,但市场对技术性工作需求旺盛,却找不到人。

《英国金融时报》认为,把中国经济增速下降的原因归咎于人口红利消失是对历史的误读,中国缺的不是数量意义上的青壮年劳力,而是有技术含量、高素质的劳动者。

王小鲁也认为,我国就业人口并没有出现明显减少。现阶段经济下滑主要是因为过去经济过度依赖投资和出口拉动,这是经济结构的问题,不是人口红利问题。“王振中持相同的观点:“一个国家的经济能否增长,不是都取决于人口红利,而是取决于全要素生产力和技术改革。”

过去靠劳动力低价格实现经济高速增长现在已不再可能。当务之急是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劳动者素质,从人口红利转向人力资本红利,这是必须走的一条道路。

涨薪不是稳增长包袱

联想到最近阿迪达斯将关闭中国生产基地,越来越多代工企业转向东南亚,网友担心涨薪会不会成为“稳增长”的包袱?

越来越多低成本制造企业开始转向东南亚,王振中直言不必太慌张:“劳动力成本只是外商关注的要素之一,外商更关注的是服务系统,以及基础设施状况。这方面东南亚国家还不可超越。”

王小鲁则认为,一些低成本制造业的迁出并非坏事。“一些低附加值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优势缩小后,我们就把其中的一些转移出去,把一些高附加值、技术含量更高的企业转进来,通过这样的‘置换’,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制造业升级换代。”

网友对于“十二五”后几年的工资增长有较高的预期,甚至认为收入倍增计划应该很快实现。对此,王小鲁指出,对今后几年的情况还是要有平常心,因为总的看,我国经济结构失衡的问题还没有真正解决,未来几年经济增长率不会太高,这对就业,对劳动力需求会产生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希望几年工资涨一倍,可能是个过高的期望,还不如有一个平常心。我们的就业、工资水平也需要一个自我调整和适应的过程。另外,各行各业最需要的人才都是有专业技能的人才,这些人的工资也更有保障。”王小鲁说。

王振中指出,百姓生活质量不仅要看工资,从某种程度上说,社会保障比工资要实惠得多,包括医疗、教育等,这方面提高了,即使工资提高没那么多,实际福利水平也是提高的。“我觉得从长远来看,我国经济的前景还是比较好的,老百姓盼望自己的工资适度增长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随着外部需求的变化,要有心理准备,也可能工资增长是会有波动的。”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