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2年8月3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为了医生的誓言
—再访新疆乌鲁木齐县托里乡卫生院院长李振西
本报记者 姜 帆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坚守在条件艰苦的基层一线,他们给受病痛困扰的农牧民带去摆脱痛苦的希望。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城乡基层医疗卫生工作,我国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得到一定发展,基层医生数量不断增加,他们构建了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基础,也成为我国道德建设的中流砥柱。李振西正是这群人的代表之一。

李振西是乌鲁木齐县托里乡卫生院院长,一位被称做“哈萨克牧民好儿子”的汉族医生。他在乡里行医36年,治病不计个人报酬,出诊不收费。2010年李振西被国家西部开发办评为“国家西部大开发先进个人”。那一年,记者采访了他,题为《深受农牧民信赖的“白衣天使”》的通讯刊登在2010年8月11日的《经济日报》。

当记者来到新疆的天山深处,又见到了李振西。

距离当年的采访已经有两年时间了,李院长现在怎么样?记者前往医院拜访他,但没有提前预约,只是在路上给医院打了一个电话,接电话的人说,李院长正在给病人看病。

在医生办公室,记者见到了李院长。他告诉记者,这两年卫生院的条件又改善了很多。为了给患者就医提供优美的绿化环境,2010年县里为托里卫生院拨付了3万多元的苗木;2011年县里为了方便出诊,为托里卫生院配置了一辆价值10万多元的越野车,从根本上改善了农牧民出行就医难等问题。目前,李振西手把手地带出了七名哈萨克族医护人员,壮大了托里乡卫生院的医护力量。而他全家依然居住在一个仅有40平方米的土房子里,家里最值钱的依然是那台黑白电视机。

记者看到,候诊室、注射室里供病人坐的蓝色铁长椅上都铺有可拆洗的坐垫。护士说,这是李院长特意定做的,他把病人当作亲人,乡里的3000多名农牧民,每个人的健康状况他心里都有数。

组织上曾考虑李振西的实际困难,安排他到条件较好的地方工作,被他谢绝了。托里乡干部木沙汗说,李院长为我们这里付出得最多,爱得最深,他知道这里的农牧民需要他,离不开他。

李振西仍然在为提高医术努力学习,大胆实践。他博览群书,学习中西医医术,收集民间单方、验方。他潜心研究中草药的制作和用法,甚至亲自配制药剂。为了避免新药给患者带来副作用,他总是先拿自己做实验。因为他治疗高血压成就突出,哈萨克牧民亲切地称他“康巴斯”医生(“康巴斯”意即高血压)。

为了让群众治病少花钱,李振西开始致力于多种病症的研究。内科、外科、儿科、妇产科,这些都在他的钻研范围内。学诊断,学药剂,学护理,只要老百姓用得上的,再苦他也要钻研和学习。

李振西身高一米七二,体重最轻的时候只有50公斤。过度劳累使他患了萎缩性胃炎,他却从不在乎,只是为此戒了烟。

36年过去了,“牧民之子”李振西仍孜孜不倦地坚守在乡村行医的路上。为了医生的誓言,更为了患病牧民那渴求的目光,他正向新的更高更远的目标迈进。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