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2年8月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成功应对重大灾害 应急体系不断完善
新华社记者 赵 超 朱国亮

当前,我国正处于“七下八上”防汛关键期。连日来,首都北京降下61年来最大暴雨,重庆长江干流遭遇31年以来最大一次过境洪峰,广东广西遭遇台风“韦森特”袭击……

面对频发的自然灾害,各地各部门纷纷启动应急预案:国家减灾委、民政部针对近期几次灾害紧急启动国家救灾应急响应,派出工作组赶赴灾区;广西水利、气象、消防、海事等部门实现联动,共同保卫家园;北京市气象部门在降雨再次来临时发出1000多万条手机预警短信。不断建设完善的应急体系有效地促进了抢险救灾工作的开展,最大限度地减少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损失。

中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中华民族在与各种灾害与危机的较量中,饱经苦难,砥砺前行。

抗击非典,成为推动应急体系完善的契机,中国的应急体系逐步走向科学与成熟——

面对2003年春天那场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由于在初发阶段应急准备不充分,信息渠道不畅通,暴露出了我国在处置重大突发公共事件方面机制的缺陷。

党和政府采取果断措施,紧急出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带领全国人民沉着冷静,科学应对,最终取得防治非典工作的重大胜利。

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提高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和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2005年4月,国务院印发《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2006年6月,《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发布;2007年11月,突发事件应对法正式实施;2009年5月,修订后的防震减灾法开始实施;到2011年5月,我国共制定国家级应急预案144件。

国家行政学院原常务副院长魏礼群指出,“经过多年的努力,具有中国特色的应急管理体系初步形成,并在应对近年来发生的各种重特大突发事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显著成效,也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

应急体系的完善,说到底是顶层设计的完善。应急管理体系的初步形成,让党和政府在应对灾害与危机时更加从容,更显自信——

2008年伊始,面对一场罕见的雨雪冰冻灾害,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各地各行业纷纷启动应急预案,干部群众全力以赴投入到救灾之中,灾区群众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恢复经济,重建家园,最终战胜了灾害。

同一年的5月12日,是一个让所有中国人永远都不会忘记的日子,四川汶川发生特大地震。

这场巨灾面前,中国的应急机制接受了考验,也让人们看到了中国应急体系发挥作用的全过程:地震、民政等部门在地震发生时立即启动应急响应;中央领导在地震发生后两小时赶赴灾区指导抗震救灾;各级党委、政府和军队紧急行动起来;全国各地的救援队伍、救灾物资以最快速度不断抵达灾区。

这是我国历史上救援速度最快、动员范围最广、投入力量最大的抗震救灾活动,中国人民夺取了抗震救灾斗争的重大胜利。

2010年,我国又取得了青海玉树地震、甘肃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两次重大灾害抢险救灾的重大胜利,中国特色应急管理体系的优势进一步凸显。

“中国特色的体现,就是初步形成了以中央政府坚强领导、有关部门和地方各级政府各负其责、社会组织和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的应急管理体制。”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副会长高小平评价说。

自然灾害的发生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应急体系的不断完善,必须防患于未然,不断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增加防灾减灾意识——

作为发展中国家,面对自然灾害种类多、分布广、频率高的实际情况,我国的基础设施建设、预警预报能力、应急处置能力一直在接受严峻的考验。

为提高防灾减灾能力,近年来我国实施了大江大河治理工程、农村困难群众危房改造工程、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工程等一系列重大减灾工程;建立自然灾害立体监测体系,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初步形成;应急救援、运输保障、生活救助、卫生防疫等应急处置能力正不断提升。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从2009年起,每年的5月12日被定为全国防灾减灾日。每年的这一天,全国各地都会举办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活动,推广普及避灾自救知识和技能。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郑功成说:“回顾中国应急体系的发展完善进程,一个重要的经验就是以人为本理念的实施。它让我们看到,虽然近几年的重大灾害不断发生,但是百姓的心不仅没有分散,反而进一步凝结,经济发展也没有止步,这是我们坚持科学发展、努力构建和谐社会所带来的必然结果。”

(新华社北京7月31日电)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