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4下一版 2012年8月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稳增长 稳效益 防风险
——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部长余斌
本报记者 陈学慧

○ 我国经济面临从高速增长向中速增长阶段的转换

○ 宏观调控应确立稳增长、稳效益、防风险的基本思路

○ 在宏观需求政策预调微调的同时,重视改革导向的供给政策

○ 下半年结构调整将会有所进展,经济运行稳定性有望增强

今年以来,我国经济运行延续回落态势,并出现了一些值得关注的新情况、新特点。如何看待经济增速放缓?下半年经济走势如何?7月31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部长余斌就读者关心的问题接受了本报记者采访。

我国经济面临从高速增长向中速增长阶段的转换

记者:如何看待我国经济增长面临的下行压力?本轮经济调整有何特点?

余斌:当前经济增长持续回落、明显偏离过去的平均增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经济增长从过去的高速增长阶段向中速增长阶段的转换。

欧债危机再度恶化、世界经济和贸易增长放缓、国内房地产市场进入调整阶段等,导致我国短期需求明显收缩,这是今年以来经济增长面临下行压力的主要原因。但同时也要看到,在经过了30多年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之后,支撑经济增长的基础性条件发生了变化,如人口结构和劳动力供求关系转变、技术引进消化吸收空间缩小、基础设施投资的潜力下降、区域增长格局发生变化等,我国中长期潜在经济增长率趋于下降。

近期经济运行出现的一些新变化,表明我国经济增长阶段的转换可能已经开始。一是基础设施投资的潜力和空间明显缩小。2010年以来,基础设施投资增长明显回落,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从近10年来的接近30%下降到目前的20%左右。二是东部发达地区经济增长明显回落。三是地方融资平台、房地产市场风险明显增加。这些都可能预示着我国潜在经济增长率开始下降,也预示着本轮经济调整不同于以往的短周期调整。即便下半年出现回升,经济增速不大可能回到原有高增长轨道。

我们注意到,在本轮持续较长的回调过程中,就业压力尚不突出。国家统计局调查失业率5月份反而有所降低,实际调研中也没有发现大量解雇职员的现象,宏观经济政策为保就业而保增长的压力明显缓解。因此,从经济增长与就业、社会稳定的关系看,短期宏观调控应容忍经济增长的适度回落,并引导经济增速逐步回归到中长期潜在增长率水平。显然,今年经济增长预期目标下调为7.5%是合适的。同时,从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与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看,经济增速适度回落,有利于抑制需求过度扩张和短缺引起的通胀,有利于增强需求约束,促进行业兼并重组和优胜劣汰,加快结构调整步伐和发展方式转变,也有利于逐步与“十二五”规划确定的平均增长7%的预期目标相衔接。

确立稳增长、稳效益、防风险的宏观调控基本思路

记者:为适应经济增长从过去的高速增长阶段向中速增长阶段的转换,宏观调控的基本思路应如何调整?

(下转第十版)

(上接第一版)

余斌:经济增长阶段的转换,表面上看是增长速度的调整,实质上则是经济结构、增长动力和发展方式的转变。

长期以来,政府、企业、市场和社会适应或习惯于高速增长的宏观环境。短期内经济增速若过快下滑,一些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可能演变为趋势性、全局性问题,从而引发系统性风险。因此,在宏观经济政策为保就业、保稳定而保增长的压力明显缓解之后,考虑到短期内企业经营方式、盈利模式难以根本扭转的现实,需要确立稳增长、稳效益、防风险的宏观调控基本思路,以实现增长阶段的平稳转换。

稳增长,重点是保持经济增速处在与增长阶段转换相适应的合理区间,避免过度刺激和过快下滑两种倾向;防风险,重点是着力稳定市场预期,防范化解经济下行中显露的各种风险,防止部分热点城市房价明显反弹,防止资产质量差的地方融资平台风险进一步增加;调结构,核心在于转动力,着力推动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积极推进改革导向的供给政策,加快基础产业改革,破除资源优化配置障碍,激发市场主体活力,释放规模依然可观的增长潜力,促进增长阶段的平稳转换,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

针对今年以来经济增速持续回落的状况,应当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稳中求进总基调,保持宏观政策的基本稳定,把稳增长放在更加重要的地位,根据国内外环境和经济运行状况的变化,财政、货币政策适时适度预调微调,通过稳定经济增长达到稳效益、防风险的目的。为此,中央财政加大了对地方尤其是中西部地区保障性住房建设的资金支持力度,电力、水利、城市轨道交通、高铁等基础设施的投资进度有所加快,商业银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和存、贷款利率下调。

重视改革导向的供给政策

记者:今年是“十二五”时期承前启后的重要一年,经济体制改革和发展方式转变的任务十分艰巨。如何深化改革,增强经济发展的动力与活力?

余斌:当前经济增速下行,一定程度上也是在现有体制机制框架内,资源优化配置受到限制、增长潜力难以有效释放的结果。因此,短期政策应与中长期政策有效衔接,着力深化体制改革,释放新的制度红利,激活增长潜力。

无论是防止经济增长大幅度滑坡,还是促进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供给政策均有较大发挥作用的空间。因此,在宏观需求政策预调微调的同时,重视改革导向的供给政策,不仅有利于激发供给活力,稳定投资增长,也将为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奠定基础。

供给政策的一个重点,是加快产业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调整,提高微观主体对新增长阶段的适应性。随着经济增长阶段的转换,简单的数量和规模扩张空间已经不大,传统的粗放型经营方式、盈利模式难以为继,等待新一轮高增长来临从而化解矛盾和风险的想法也是不现实的,唯有调整经济结构、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才能适应新的发展阶段。为此,需要通过金融、税收等多种措施,支持企业加快组织结构调整,促进大企业集中度的提高和中小企业专业化分工的深化,逐步形成与中速增长阶段相适应的新盈利模式。与此同时,要进一步加大和落实对中小企业的支持政策,拓宽市场准入、缓解融资瓶颈、创造公平竞争环境,以创业促进和带动就业,确保我国就业水平总体稳定。

供给政策的另一个重点是,以价格、投资“双放开”为突破口,推动电力、铁路、石油、金融等基础产业改革。这些领域的改革,短期内可增加投资需求,缓解供给不足,并通过强化竞争、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有效减轻通胀压力;中长期则通过转变发展方式,促进基础产业与国民经济的发展相适应。

着力推进基础产业和要素领域改革,不仅是应对当前经济增速下滑的重要手段,也将为中长期国民经济稳定发展奠定基础。

下半年经济运行的稳定性有望增强

记者:您对下半年的经济形势如何看?

余斌:总体来说,上半年我国经济运行呈现初步企稳迹象,短期内大幅下滑的风险明显减少。下半年,欧元区经济处于轻度衰退状态,美、日经济温和复苏,新兴经济体下行趋势放缓,我国出口增长将有所回升;随着需求约束增强,产业转型升级、兼并重组、优胜劣汰的加快,结构调整将会有所进展,经济运行的稳定性有望增强。

当前经济运行仍然面临诸多不确定性,但积极因素正在逐渐积累。首先,二季度工业增加值的增长尽管处在相对较低水平,但已出现企稳迹象。其次,根据库存调整38个月至40个月的周期规律,本轮库存调整已接近尾声。再次,欧债危机的处置出现积极变化,美、日经济保持温和复苏,国际经济形势总体没有变得更坏,大宗商品价格有望逐步趋稳。另外,我国近期降准、降息、支持民间投资等政策效应逐步显现,对稳增长将发挥积极作用。总体看,需求侧降中趋稳,生产侧传递出积极信号,二者之间的偏离将会缩小。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经济形势分析小组编制的DRC先行指数、先行和同步周期指数,6月份均继续反弹,给出了宏观经济企稳回升的初步信号。

综合判断,随着宏观政策效应的进一步显现,经济运行将初步企稳并可能有所回升,三、四季度经济增长有望略高于二季度,全年GDP增速可达到8%或略高一点。但必须看到,目前经济回稳的基础仍不牢固,如果出现意外冲击,经济仍有可能重现下行态势。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