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2年8月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位种粮大户—
谁说种地不幸福?
于同勤口述 本报记者 周 琳整理
河南省滑县白道口镇黄村种粮大户于同勤正在地里劳作。

本报记者 周 琳摄

大家都说我现在是新型职业农民。其实像我这样的农民很多,农民10多年前种地还都是为了养家糊口,没想过像城里人那样把种地当成个职业。如今,热爱咱这个活的人越来越多,种粮大户挣的钱不比其他职业的人少。在我们新农村社区,生活水平跟城里人没啥差别。谁说种地不幸福?要我看,幸福感比城里人还高。

1983年,21岁的于同勤从部队复员回家,没多久当选为村委会主任,一干就是16年,直到1999年卸任。如今,他家流转了200多亩土地,主要种植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正常年份种粮的纯收入超过10万元,是河南省滑县白道口镇黄村有名的种粮大户。

随着规模种粮收益的不断增加,“农民”的意义开始丰富,于同勤渐渐热爱起这份“职业”,也离不开土地了。

我们滑县是全国有名的农业大县,全县粮食总产量连续20年保持河南省第一位,连续8年蝉联“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标兵”,夏粮生产成功实现“十连增”,被誉为“豫北粮仓”。

农民种粮种得这么好,离不开农业科学技术。特别是近10年来,施肥、喷药、浇水等农业新技术让我们尝到了实实在在的甜头

2002年,我记得村里人都是用人力背压杆背负式农药喷雾器,一家一户地分散防治病虫害。之后,县里成立庆丰植保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社,有500多台各式的机动喷雾喷粉机、风送车载喷雾机等植保机械,再配上大型拖拉机,目前我这200多亩地从耕种、病虫害防治到收获,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

近2年,县里还搞起了杀虫灯。听县植保站副站长陈一品说,这叫“绿色防控示范”,就是从原来的农药化学防控病虫害过渡到物理防控,用杀虫灯代替农药。高科技产品一用,过去的高毒农药基本“下岗”了。

病虫害防治信息10年来发展也很快。2002年,病虫害防治信息还用信纸传递,平信邮寄。2003年5月开始,县植保站配了几台电脑。2004年后,用电子邮件传递病虫害防治的信息开始增多。2008年开始,县里建起了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病虫害防治平台,只要登录中心网站就能立即更新信息,手机还能接收各类防治短信。

因为缺少劳动力,农家肥使用相对少了,但秸秆还田技术推广越来越多。现在黄村的玉米、小麦秸秆基本做到全部还田,还田率比10年前高出50%以上。过去只能雇用人力割秸秆,费工费时不说效果还不好。现在用秸秆还田机,每亩玉米地机器走两遍仅需40元。小麦更容易,用大型联合收割机过一遍,麦秆就直接留在地里。

施肥也越来越明白了。县土肥站副站长赵冬丽说,2005年以前,单质肥料多些,现在是复合肥、配方肥多。在哪个乡镇种啥作物,这些都很讲究。这几年,我每年过年都能收到农技站免费发放的测土配方施肥台历,再加上站里开发的测土配方系统网络版,我们这些种粮大户24小时都能查询施肥方法。

近10年来,使用配方肥的普通农户的常规区,粮食的产量和品质越来越接近使用新技术的明星高产区,就像学生跟老师学到最后,水平已接近甚至超过老师,这是全县农业生产技术总体进步的表现。

在我的记忆里,2002年时我们村小麦单产约为820斤,到2005年达860斤。后来每年都有增产,到2011年单产1000斤已经比较平常。粮食高产了,大户的收入也增加了。2010年,我家买了33万元的解放牌大卡车,让大儿子跑长途。家里的冰箱、电脑、液晶电视等都是靠种地添置的。

要说这土地流转,可真是好政策!我就是靠着它成为远近闻名的种粮大户

光有政策没有承包土地的本钱也不行。10年前种地的收益很低,一亩地产800多斤冬小麦,算上秋玉米,两季农作物的毛收入也就400多元,纯收入300元左右。那时候玉米价格便宜,3角2分钱一斤。忙一年下来,我家里30多亩地收入12000多元就算不错了。

2002年,我靠贩卖棉花挣了2万元,包地有了本钱。可买农用机械的钱怎么解决?在这节骨眼上,家里也碰到了困难。2003年至2005年间,我的大儿子和二儿子正在上初中。两个儿子上学要缴学费、住宿费等费用,每个月加起来至少120元。那时,我大女儿高中刚毕业,已经考上大学,高中在读期间一年也要1万多元开销。

让我作大难的事还不仅仅是孩子。70岁的老父亲2002年两次住院花费约1.5万元。决定承包土地前后,家里老小的各项开销已经让我吃不消。

在这个关口,滑县白道口镇农村信用社帮了大忙。2005年贷款10万元,这在滑县这样的国家级贫困县算大额贷款。等我到镇里的信用社办完手续,报到县里信用社时,信用社的负责人刘淑霞和县里的人下来调研过4次。20多天后,我的10万元贷款就批下来了。

2004年,我从30多户村民手里包来130亩地,每亩地160元,承包期11年。我种了半辈子地,还从没包过这么多地。请教了白道口镇的农技师赵元清,他指导我先平整土地、打井,再拉电线,方便以后的机械化种植。

第一年我们全家基本上啥都没干,都在平整土地。这块地有个大深坑,没人愿意承包。我雇了一台拖拉机、一台推土机,1亩地每小时30元的雇工费,先后平整了两回,前期投入就花了4000多元。

平整完土地,最头疼的事就是水利。在水利站的帮助下,我在地边的树林里打了一眼井,铺设了通水管道。可光有井还不行,要实现水浇地,还得在地里修建水渠、架设电线,实现旱能浇涝能排。

由于大规模农田用电缺乏,当时浇地、排涝都靠柴油发动机完成,浇1亩地的成本是12元至13元,比用电贵一倍。我找到镇上变电站站长,想给村里装一个变压器。半年后,我们村终于拥有了一台变压器。

电线架好了,水也通了,这些地总算不再靠天吃饭。我在平整后的土地上种了一季小麦和一季玉米,当年的产量却很孬。冬小麦亩产仅400多斤。这让全家人都上火,我急得满嘴起泡,四处找人取经。经过指导,我在地里增施了一定量的磷肥、钾肥,2006年小麦亩产一下跃升至800斤。

2010年至2011年,我又承包了100多亩地,合同上写着每亩地承包费900多元,期限至2025年。目前看,一切都已步入正轨。

我们这样的种粮大户是被时代“逼”着包地,“逼”着用新农技、新农机,“逼”着当种粮大户,“逼”着成为新型职业农民

如果把我过去10年当农民的过程排个序,我想分成3段。

2002年至2004年,这是我“想进城,没条件”的阶段。因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时,我家在农村,经济条件不好。天天盼着进城,但是没有钱。那时农村还是穷啊,种地是为了糊口,没觉得还能挣钱、生活更舒坦。

2004年至2007年,这是我“有条件,不能进城”的阶段。因为两个孩子都读初中,城里收入高,开销也大。我已经是种粮大户,有一定经济条件,想进城但不能进。规模种粮的收益开始增加,农民的意义开始丰富,我渐渐热爱起这份职业,也离不开土地了。

2007年至今,像我这样的新农民在新农村社区生活,要啥有啥,特别舒坦!真是有条件也不想进城。以后,黄村北面要建更多的新农村社区,规划之后腾出180亩地,现在已经复耕的60多亩地被村集体承包了,村里好多人都争着当种粮大户。

他们问我秘诀,要我看,除了农业科技、土地规模外,离不开先进的农用机械和专业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支持。

2002年开始,县里开始出现联合收割机。2005年,我买了一台洛拖产的700马力大型拖拉机。2007年,又投入8万多元新添置了联合收割机。除去补贴的秸秆还田机4700多元,带耕犁的拖拉机3000多元,玉米、小麦播种机一共1.1万元,还有一台20马力的小型拖拉机。有了初次贷款的信用之后,我后来又贷款两次。春耕时从农信社贷款买化肥,年底再把钱还上,利息钱也不是很多。但这些新型农用机械极大地提高了我种地的效率。

2010年,我带头成立了黄村兴尖种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目前的规模并不大。这几年大家的生活都好了,村里雇工费用越来越高,每天80元都不好找人。在人力缺少的情况下,发展专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可以统防统治,形成规模效应,节约成本。这也是未来职业农民的发展方向吧。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