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今日财经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2年7月30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暑期教育:难以承受商业化之重
本报记者 胡文鹏 孟 飞

暑期过半,北京、广州等地的各类课程提高班、兴趣补习班、出国游学班名额紧俏,前来咨询者仍络绎不绝。本该是孩子们轻松的日子,却成了培训机构和中介淘金的黄金季节——

“假期培训提高快、名师助你进名校”、“打一个电话,就能改变孩子的未来”、“一站式服务,帮你提升一夏”……暑假里,培训机构五花八门的招生广告无孔不入。暑假俨然成了孩子们比学赶超的“第三学期”,成了教育培训机构吸金的“第一战场”。

面对被教育培训严重侵袭的暑假,北京市青少年法律与心理咨询服务中心主任宗春山表示,假期培训从原本只针对特殊阶段、特殊群体开展的提高性教育,已发展成现在这种面向所有阶段、所有群体的普及性教育,需要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暑假补课忙

越来越多的商业化补课,已让暑假变得有名无实,学生身心疲惫,家长疲于应对

7月24日9点,天还淅淅沥沥地飘着小雨。记者来到北京市南城一家龙文学校时,已有不少前来补习的学生。“不包括平时的小班辅导,今年这个规模不大的分校暑期已经招了近30名学生,名额非常有限,马上就招满了。”工作人员热情地介绍道。据了解,龙文学校在北京有近200家分校,每年仅是暑期培训就能招生数万人。工作人员说,“龙文教育网点已达1000多个,覆盖了50多个城市,这些学校在暑假里都会爆满。”

在北京大大小小数千家教育培训机构中,如此规模的并不鲜见。以英语培训见长的北京新东方,更是吸引各地学生前来。今年暑期开始,该校各培训班的报到迎来高峰。据介绍,目前每天通过网络、现场报名的学生超过1000人。5000人以上的集中报到日,一个暑期就有四五次,预计暑期参加培训人数将在20万人次以上。

连日来,记者走访了北京多家培训机构、青少年宫和大型商业区,发现无论是课程提高班还是兴趣辅导班,均人气超旺,少则二三十人,多则上百人。不久前公布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暑假里大约有80%的学生有一项培训,60%的学生有两项培训,而20%的学生则有三项或更多培训。有专家感慨道,“暑假已陷入教育培训的十面埋伏。”

不仅如此,暑期教育的“贵族化”倾向也日益凸显。一个孩子参加一次出国游学,花费三四万元是常事。11岁的小女孩月月这个假期过得有些忐忑,在北京某知名小学读五年级的她,正为老师布置的作文“我的暑假”而发愁。她的母亲王女士无奈地说,“报一个欧洲游学团要47500元,我们承担不起。”在一旁的月月嘟囔道,“班上有的同学去了东京,还有的去了巴黎……”

恐慌性消费

教育培训机构巧妙地抓住了家长和学生害怕“落后于人”的心理,并将之不断放大,造成恐慌性消费

近日,四川成都天府中学一位高三学生家长打电话向媒体投诉学校暑假没有组织学生补课,称此举“太不公平”。张女士愤愤不平地说,“娃娃都高三了,假期不补课怎么能行!”原来,张女士的儿子这次期末考试考砸了,本想利用暑假补课加把劲,得知取消补课,儿子情绪激动,“一米八的男娃都要急哭了。”

不过,学校不补课造成的空缺,自有教育机构填补。7月24日,记者在北京市西城区青少年宫前,遇见了送孩子上课的杨女士。她告诉记者,上二年级的女儿暑期报了3个班。当记者问她“是不是有点多”时,她连连摇头,“不多不多。刚才我和几个家长聊天,一个家长给孩子报了8个班呢。”她说,“毕竟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暑假本应是孩子们放松身心,接触自然,了解社会的大好时机。但实际情况是,孩子们从一个课堂走向了另一个课堂。”宗春山不无忧虑地说,“暑假商业培训其实是一种恐慌性消费,真的需要吗?需要那么多吗?没人去考虑。家长们把社会的压力和焦虑投射到孩子身上,而部分培训机构则通过商业化手段,趁机把这种焦虑货币化。”

对此,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研究所所长刘秀英认为,不少家长不管暑期教育目的是什么,不管适合孩子的教育方式是什么,一味贪多求全,在焦虑之下跟风从众,不仅造成经济上的盲目支出,也令孩子无所适从。

应适度开发

对市场要加强监管,尽快明确监管主体,使培训将重点放在孩子全面发展上,而不是只顾商业利益和学习成绩

如何最大限度挤压不必要的教育培训,还孩子们一个健康、快乐、多彩的假期?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家长、学校、教育主管部门以及社会又能做些什么?

记者就此电话咨询了有关部门,得到的答复却是“有心无力”。北京市教委相关处室的一位同志表示,目前市场上大量教育培训机构并未通过教育部门审批,许多机构只是在工商管理部门进行登记,因此教育部门对其设立、运转等监管手段十分有限。在目前行业多头管理的状况下,教育部门只能呼吁家长理性选择假期培训。

对于学校来说,由于教育部门此前曾明确要求不得在假期对学生补课,因此,大多数学校不愿在暑期组织学生开展集体活动。湖北武汉一所重点中学的校长还表示,假期将学生组织起来,面临着资金、安全等方面的难题,加上学生需求各异,校方只能“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刘秀英认为,要解决上述难题,关键是抓住两个环节:“一是家庭,一是市场。家庭教育对孩子影响最为深远,不少家长因工作、时间等原因,过度出让了家庭教育的职责,把教育完全推给市场,造成盲目培训。对市场要加强监管,尽快明确监管主体,使培训将重点放在孩子全面发展上,而不是只顾商业利益和学习成绩。”

“现阶段,这似乎是一道无解的题,但这并不是说我们可以无所作为。”宗春山表示,家长与学生一定要记住“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教育主管部门与学校则要发挥组织作用,提供真正培养孩子综合能力的各种公益夏令营;社会尤其是媒体,要避免过多关注“虎妈”、“狼爸”等极端现象,不要对家长的担忧情绪推波助澜。

宗春山还指出,孩子的能力培养包括学习知识、塑造人格和适应社会等多个方面。这些能力需要均衡发展,长期培养,不是短期的商业培训可以代替,“这其中的关键,是家长们能否替孩子抗住世俗的压力,从长计议。”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