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2年7月30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营口市艺术剧院有限责任公司:
遵循艺术规律 激发市场活力
本报记者 张允强

夏日炎炎,辽宁营口市艺术剧院的演员们却在挥汗如雨地排练,没有丝毫倦怠。刚刚结束在营口市文化艺术中心的排练,营口市艺术剧院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高峰又马不停蹄地赶到鞍山看场地。他告诉记者,现在剧院的火红局面主要得益于改革。

据介绍,营口市艺术剧院实行文化体制改革后,不仅演员阵容从原来的38人增加到90人,而且演出收入以每年20%的增速提高,2011年达到近300万元,剧院在市场上的受关注度也越来越高。

在2009年文化体制改革前,营口市歌舞团、京剧团、评剧团每年就靠政府拨款150万元过日子,演出收入逐年下滑,最少的时候一年仅收入30多万元,连员工基本工资的发放都难以保证,更别提添置新设备了。

2009年下半年,辽宁省率先在营口市开展中部城市群文化体制综合改革试点。仅半年时间,营口市就全面完成改革任务,原市属青年京剧团、评剧团、歌舞团3家文艺院团改制成的营口市艺术剧院有限责任公司,从事业单位变身成为集艺术策划、创作、演出、营销为一体的自主经营的综合演艺团体。

在改革过程中,营口市坚持一次性解决根本问题,“不留壳、不借壳、不造新壳”,不留任何遗留问题,要求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整体转企改制,从制订方案、人员分流、社保结转到工商、税务登记,一切按照规范程序进行,做到“可核查、不可逆”。

人员分流难、改制资金筹措难,是文艺院团转企改制两大难题。对此,营口市从增强文艺院团的艺术创造力和市场生存能力的实际出发,创新模式,采取“分类改”、“分步行”。

对需要转岗的人员,首先解决好转岗的途径再进行安置;坚持尊重个人意愿,职工去留实行双向选择;坚持“老人老政策,新人新办法”,对原来就是事业单位身份的人员按相关政策安置,招聘的人员由新成立的企业按条件优先录用;把部分有专业特长但没被聘用或本人有意愿的人员充实到社区做基层文化工作。

同时,营口市艺术剧院得到连续5年的相关资金扶持,过去的人员经费改为现在的文化企业发展扶持资金,拨款渠道不变。在5年扶持期内,营口市每年拨付550万元,用于支持艺术剧院有限责任公司发展壮大。

把文艺表演团体转企改制作为突破口的营口文化体制改革,实现了文化体制改革由单一推进向全面综合彻底改革转变,进一步解放和发展了文化生产力,开创了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发展的新局面。

高峰说,改制后他们在市场需求、职能定位、营销策划和节省剧目生产成本上下功夫。剧院除承担营口市多场大型演出活动外,还把精心创作排演的新节目推到企业、部队去,演出场次和收入大幅度增加。

由于开拓了市场,如今演出一场接着一场,演员收入一年上一个台阶。同时,公司有了资本添置许多新设备,演出效果更好了,形成了良性循环,企业和职工都感到很有奔头。声乐女演员亢平说,“剧院实行改革后,给有能力有才华的演员很大的发展空间,演员的艺术创作激情重新被点燃。”

这种艺术创作激情大大促进了剧目生产的创新。通过改制,营口市艺术剧院活力四射,不但在戏曲演出形式方面大胆尝试和创新,而且还在歌舞艺术和戏曲艺术有机融合上有了新的突破,戏曲和民族舞蹈嫁接、戏曲同现代舞现代音乐融合、戏曲同街舞嫁接等方面都进行了新的尝试。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