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4下一版 2012年7月27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多多少少看就业
本报记者 李 丹

就业乃民生之本。就业形势的好坏关系到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同时,就业又是观察宏观经济形势的重要窗口。宏观经济持续上行,就业率上升,百姓信心就会增强;宏观经济面临下行压力,就业减少,百姓就会对经济前景产生担忧。今年二季度我国GDP增长7.6%,为3年来最低,这使得不少人担心:经济增速放缓,是否会影响就业?

最新公布的统计数据消除了人们的疑虑。今年上半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694万人,完成全年900万人目标的77%;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1%。在经济增速趋缓的大背景下,这一成绩的取得着实来之不易。

为什么经济增速放缓而就业形势趋好?这需要作具体的分析。我们要看到,经济增速放缓,对于不同行业就业造成的影响不尽相同。当前,我国各行业正处于调结构、转方式的关键时期,受冲击较为严重的行业多为重化工工业,而以劳动密集型企业为主的轻工业受冲击相对较小,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的用人需求反而有所增长。从区域发展角度来看,我国就业梯度发展效应已经开始显现,尽管东部地区经济增速下降,但中西部地区增幅仍大多保持在两位数。今年上半年城镇新增就业与去年同期相比,中部增加了9%,西部增加了14%,中西部地区成为拉动就业增长的主力。

就业形势趋好,说明国家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发挥了作用,见到了成效。党和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就业工作,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党中央、国务院采取了一系列促进就业的政策措施,实施了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为了有效扩大就业,各级政府采取了多种方式。一是加强就业政策与宏观经济的协调,落实好支持小型微型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多渠道促进就业。二是抓好重点人群的就业工作,将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就业工作首位,并继续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工作。三是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和创业氛围,建立健全创业服务体系,指导各地推进创业孵化基地建设,落实就业帮扶政策。四是加强公共就业服务,推动公共就业和人才交流服务机构改善服务质量,加快就业服务信息化、标准化建设。

针对就业重点、难点人群,相关部门近年来也出台了不少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取得了良好效果。为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实施了“三支一扶”基层服务项目、“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组织实施高校毕业生职业技能培训与就业见习活动等,提高了大学生就业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每年春节前后,针对进城务工人员的“春风行动”为农民工搭建了与用工企业对接的平台,一些地方还通过订单式培训等模式,增加了农民工求职的针对性和成功率;面向城镇“零就业家庭”等困难群体,许多地方政府在社区设立专职人员,以一对一形式为他们解决就业,建立起“出现一人、认定一人、扶助一人、稳定一人”的就业援助机制。各地劳动部门还通过开发公益性岗位,为求职困难人员提供必要的就业岗位。

虽然目前我国就业形势保持总体平稳,但应看到,经济增速放缓必然给就业增长带来新的挑战。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的过程中,就业形势依然相当严峻。一是总量矛盾突出,新成长的劳动者进入劳动力市场寻求就业,将给下半年的就业形势带来更大压力。

二是结构性矛盾日趋显现,企业对技术工人、高技能性人才需求明显增加,但与用人单位需求相适应的技能型人才还相对短缺,这一矛盾将在今后一段时间更加明显。三是经济增长对就业的影响存在一定滞后性,上半年经济增速趋缓对就业带来的影响,将在未来一段时间集中体现。我们应密切关注形势变化,及时采取应对措施,确保我国就业形势保持基本稳定,做好这一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

就业率的高低取决于多种因素,如经济发展速度、经济和产业结构、教育结构、教育水平等,还取决于个人择业理念等主观因素。在宏观层面,应抓住转型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进一步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为扩大就业创造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在中观层面,应积极扶持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微型企业发展,认真落实针对小微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扩大对小微企业贷款,为小微企业的良好运行创造条件;在微观层面,作为个人尤其是大学生群体,对待就业的态度将直接关系到就业率的高低,高校毕业生应该树立扎根基层、服务社会的理念,高校、社会也应积极引导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支持和鼓励更多毕业生到城乡基层、中小企业、西部地区、艰苦边远地区就业创业。此外,国家还应大力兴办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全面提升劳动者就业能力。

以创业带动就业,是我国近年来解决就业问题的一项重要成果。国家通过落实鼓励劳动者创业的税收优惠等各项扶持政策、完善创业服务体制机制等措施,激发了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许多高素质人才加入到创业的行列中来,对于各地新兴产业、科技创新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继续加大资金和政策扶持的同时,针对刚进入社会、缺乏相应经验的大学生创业者,政府和有关机构应该建设更多的创业孵化平台,配备创业导师,加强信息交流,为创业者提供更为贴心的服务。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