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版:民生观察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2年7月25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青岛港——
职工的心,企业的根
本报记者 刘 成

偌大的青岛港前湾三期集装箱码头上,与会人员围拢着一字摆开、足有二三百米长的青岛港职工岗位技术创新成果,纷纷拿出相机拍摄。一时间,这些看似最平凡的职工,成了现场最闪亮的“明星”、“主角”。这是日前在山东青岛举办的全国企业岗位练兵技术比武活动中的一幕。

“我们发明了‘智能平车机’,工人再也不用搬扛抬了。大家都说‘把码头工人从脏苦累险中解放了出来’。”青岛港职工唐卫自豪地说。据他介绍,智能平车机改变了过去人力平车费力费时又存在一定安全隐患的状况。过去,每节车厢平车需安排3个人,耗时10到20分钟;而智能平车机平1节车厢仅需2分30秒,并实现了无人作业。仅此一项,一年便可节约人工成本200万元。

乔伦是青岛港前港公司堆装队维修班的一名普通农民工维修工。别看他是个“80”后,在青岛港可是个小名人。在他的面前,摆放着一些五花八门的小工具。憨厚的乔伦对记者说,他来青岛港只有3年时间,却琢磨发明了钻夹便捷器、钻磨便捷器等5类万能钻磨系列工具。青岛港以他的名字命名这项发明为“乔伦万能钻磨系列工具”,还奖励他2000元现金。“这儿给我家一般的感觉,特别尊重人,有干头、有奔头!”乔伦决定要在这里干一番事业。  

在现场,记者看到了无数像乔伦这样的职工,他们不仅立足岗位、发明创造,而且对港口有着很深的感情,把心也深深“扎”在了这片土地上。

青岛港集团董事局主席、总裁常德传告诉记者,办企业实际上就是办“人”。“职工的心,企业的根。只有企业时时把职工当主人,依靠职工,企业才能长盛不衰。”

为此,青岛港对人才有着自己的定位:不管是扛包的、种地的,还是院校的、军营的,谁能干就让谁干,谁干得好就肯定谁。为了鼓励大家都成为这样的人才,青岛港采取了很多措施,用发明者的名字命名发明成果,就是其中一项很重要的措施。据说在青岛港,连做包子的都有自己的品牌。

创新来源于实践。在现场几百项成果和绝活中,一个共同特点就是,不仅好看,让人叹为观止,而且好用,可以增强服务质量、降低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盲拆闸板阀”绝活,可以让职工在黑暗中也能自如地拆装设备,排除故障;集装箱轮胎吊“油改电”技术,单箱作业成本由原来的7元降低到3元,还实现零污染低噪音,填补了国际空白;“颗粒归仓”绝活,提高了装车效率,装一个载重40吨的车辆,原来需要4分钟,现在只需3分半,别小看这半分钟,一个昼夜下来可多装200多辆车。

在“许振超技能大师工作室”里,记者看到了更多的百姓发明家,他们戴着大红花的照片,光荣地“登”上了“星光大道”。

对人才的认识和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措施,让青岛港收获颇丰,创造了数字传奇:工人发明家层出不穷,先后创出1380多个员工品牌和1800多个绝活,集装箱、铁矿石、纸浆装卸效率始终保持世界第一。青岛港用占全国1.3%的码头岸线干出了6.9%的吞吐量,港口生产实现了从劳动密集型到技术密集型、从“汗水经济”到“智慧经济”的转变。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