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2年7月24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借梯登高谋发展
图为湖北武汉东湖高新区一角。 昊 星摄

产业转移,是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必然要求。我国中部地区发挥资源丰富、市场潜力大等优势,积极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在承接中发展,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昂首阔步迈上新的征程。

基础设施逐渐完善、要素成本优势明显、产业发展空间大,这些优势为我国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奠定了基础。于是,中部六省把承接产业转移与加快转型升级、构建和谐社会结合起来,努力探索出科学承接产业转移的新途径、新模式。

承接产业转移与转型升级相结合,实现中部地区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2010年1月12日,国务院批复实施《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作为我国首个以“承接产业转移”为主体的区域发展规划,皖江示范区建设两年多来,吸引了国内外投资者越来越多关注的目光,也有越来越多的签约项目和到位资金汇聚于此。从项目规模上看,2011年,示范区引进亿元以上省外投资项目2974个,实际到位资金2871.4亿元,分别占安徽全省总额的65.8%和68.7%。从产业层次上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步伐正在加快,LED光电照明、动漫创意、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新型高端装备制造等一大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落户示范区。

承接产业转移,湖北从一开始就确立了构建战略支点的产业发展目标,这就是要经过不懈努力,把湖北建成中部乃至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优质农产品加工基地、现代物流基地和综合交通通信枢纽,成为中部地区科学发展转型升级的产业高地、资源要素配置辐射的市场中心、科技创新文化繁荣的主策源地、对外开放国际交往的重要窗口。2011年,湖北进入了招商引资的“丰收年”,承接转移的“硕果期”:全省签署的招商引资合作项目,涉及总投资逾8000亿元;实际利用省外资金超过2000亿元,利用外商直接投资超过40亿美元。

承接产业转移呈现集群化发展态势,产业园区已成为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平台。湖北已建成武汉东湖、襄阳、宜昌3个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和武汉、吴家山、襄阳、黄石、荆州5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县域开发区和工业园区达105家,形成一批外资密集、内外资结合、带动力强的承接产业转移重要载体。

皖江示范区的发展,为安徽带来了“金字招牌”效益。两年多来,全省新批的国家级开发区就有安庆、马鞍山、铜陵、滁州、池州经开区。在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的带动下,皖江地区的经济发展更具活力,引擎效应更趋明显。2011年,示范区八市(不含六安市金安区和舒城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突破万亿元大关,达到10128.6亿元,增长14.4%,对全省经济增长贡献率接近70%。今年以来,示范区建设进一步提速,保持了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势头。

承接产业转移,助中部地区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协调发展。按照“科学承接、绿色承接、创新承接”的要求,皖江示范区各地始终把承接产业转移与加快转型升级、推进城乡和谐发展相结合,更加注重挑商选资和优化结构,更加注重生态环保和资源节约,更加注重社会建设和改善民生。两年多来,示范区共拒绝污染严重、环境风险高的项目300余个,涉及投资达500多亿元;工业园区土地集约利用成果评价率达99.2%,工业项目土地闲置面积处置率达95%;示范区内省级以上开发区亩均投资强度由2010年的200万元上升至如今的300万元,提升投资强度的开发区总数占到全省的86%以上。

科学承接产业转移,充分发挥了中部地区的比较优势,使生产要素形成了合理流动并实现了优化配置,集聚了各种发展要素,壮大了产业规模,加快了发展步伐。承接产业转移,已然成为加速中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