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2年7月24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皖江奔涌承接潮

炎炎夏日,记者来到位于合肥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内的联合利华合肥工业园,园区一片繁忙景象。10年前,联合利华关闭了其在上海的6家工厂和广东的红茶工厂,整体迁入合肥经开区,建立了家庭及个人护理产品生产基地。10年来,合肥工业园产值从2003年的5亿元增长至2011年的140亿元,累计产值超过520亿元,税收达到60亿元,不仅为当地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也将30余家配套厂商引入合肥地区,带动了整个生产链的发展。

联合利华北亚区副总裁曾锡文说起企业在当地的发展,感慨万千:“当初我们就坚信一点,这里不仅区位优势明显,规划也是合乎经济发展要求的,未来一定会有大发展。现在回过头看,当初的规划不仅持之以恒地坚持下来,而且调整得越来越好,对土地使用和环境保护的要求越来越高,这不仅是城市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我们企业发展的需要。”

联合利华仅仅是安徽承接产业转移的成功案例之一。

安徽东邻江苏、浙江,北接山东,长江流经该省,是承接沿海发达地区经济辐射和产业转移的前沿地带。2010年1月,国务院批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9个城市59个县(市、区)进入了承接产业转移的国家级示范区。

“承接产业转移,就是要坚持绿色承接,着力转变发展方式,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下转第二版)

(相关报道见五版)

(上接第一版)就是要坚持创新承接,着力培育自主创新体系,提升核心竞争力;在区域经济中加深分工合作、联动发展。”安徽省省长李斌的一席话,既是对安徽省多年承接产业转移的经验总结,也是对未来如何更好地科学承接的诠释。

根据安徽省发改委的数据,建设示范区两年多来,示范区共拒绝污染严重、环境风险高的项目300余个,涉及投资达500多亿元;工业园区土地集约利用成果评价率达到99.2%,工业项目土地闲置面积处置率达95%;示范区内省级以上开发区亩均投资强度由2010年的200万元上升至300万元,不少省级以上开发区还制定了投入产出效益指标,调整了土地税收调节比例。

“我们的招商不再是捡到篮里都是菜了,而是以核心龙头企业带动,沿着‘龙头项目—产业链—产业集群—产业基地’发展脉络,加快构建现代产业基地,这是我们承接产业转移的基本思路。”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主任姚卫东这样告诉记者。如今,这个国家级开发区凭借海尔、联合利华等核心企业奠定的基础,加上本地江淮汽车,家电、装备制造、汽车零部件和快速消费品4大支柱产业迅速崛起。2011年,该区工业总产值已达1860.4亿元,4大支柱产业占95%以上,家电产业产值超过600亿元。

无独有偶,合肥市引入投资175亿元的京东方液晶显示6代线,通过其配套带动及协同效应,有望打造产值超过1000亿元的新型平板显示产业集群,可为全省主要彩电整机厂商就近提供配套,从而带动全省家电产业竞争力的提升。

芜湖市抓住上海华谊集团在无为县建设大型煤化工项目的有利时机,加大上下游产业引进力度,全力打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煤化工产业基地。

安徽省正在开展的全省产业集群优势县认定工作,更是激发了县域经济的发展活力,形成了“高沟电缆”、“秦栏电子”、“博望刃具”等一批知名产业集群品牌。

安徽省还以建设合肥国家科技创新试点市为契机,不断延伸拓展自主创新对承接产业转移的支撑作用,成立了合(肥)芜(湖)蚌(埠)自主创新试验区,省财政每年安排6亿元专项资金,支持企业、科研院所创新平台建设和科技成果转化;在重点领域核心技术方面,形成自主创新技术溢出效应,引领产业大规模承接。奇瑞汽车不断强化自主创新,规模和竞争力不断提升,吸引了一大批配套企业进入安徽,并快速融入奇瑞的研发体系。各地积极引进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企业,支持引进企业加快融入基础创新体系,同时建立人才、智力、项目相结合的柔性引进机制,优化引智环境,吸引更多人才来安徽创业发展。

尤为可贵的是,安徽已被正式确定为“长三角”成员,2011年“长三角三省一市”合作发展会议由安徽轮值召开,该地区10个重点合作专题安徽省全部参加,并且把共同推进产业转移列入“长三角地区合作与发展”重要议题,增设产业转移组,由安徽省牵头。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安徽正在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产业转移使皖江示范区正在成为安徽发展的主引擎和增长极:对全省经济增长贡献率接近70%;示范区工业化率首次突破50%,达到50.1%;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达到8.9∶58.8∶32.3;示范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占全省65.4%,工业集中度达到71.2%。今年1至5月在建亿元以上省外投资项目2563个,实际到位资金1211.1亿元,同比增长17.2%,其中新建项目483个,占全省71.44%。

一个传统农业大省,正因承接产业转移而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一个中部省份,也正因产业转移积聚起的后发优势而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

我们共同期待,安徽在产业转移中华丽转身。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