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数据显示,在国内已建成的影视基地中80%亏损,15%收支平衡,仅有5%能够赚取微利。尽管如此,一批新影视基地的建设仍然如火如荼、“高烧不退”,着实令人担忧——
近年来,各地不断有影视基地项目落户的消息传出。除已知的10大影视基地外,各地建起大大小小的影视基地已超千个,总投资约500亿元。根据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影视中心的调查数据显示,在国内已建成的影视基地中80%亏损,15%收支平衡,仅有5%能够赚取微利。许多影视基地正处于有场无剧、人去城空的尴尬境地。尽管如此,一批新影视基地的建设仍然如火如荼、“高烧不退”,着实令人担忧。
兴建的影视基地为何会成为“盛装下的空城”?
其一,缺乏对市场容量的正确判断。根据《中国广播电影电视发展报告(2012)》公布的数据,2011年,我国电影故事片产量558部,呈稳定增长态势;电视剧产量近5年来基本保持稳定,平均年产468部1.43万集。据悉,怀柔中影基地目前已具备年生产80部电影故事片、200部电视电影、500集电视剧的制作能力。浙江横店影视产业基地则将在5年内实现入区企业年主创电影100部、年产电视剧100部共3000集以上的目标。以此推算,我国排名前10位影视基地已基本满足电影电视的拍摄需求。且基于影视基地高投入、资金回收周期长的行业性质,具备先发和规模优势的老牌影视基地更易分走市场大块“蛋糕”。
其二,缺乏切实可行的商业模式。一些影视基地同质化现象严重,投入大量资金搭台布景后,缺少产业化运作概念,忽视了影视后期制作资源的开发,这也使得其收入局限于场租费和门票。建造仿古外景的高成本和其对游客的吸引力暂且不议,建筑风格上的雷同也使影视基地很难保持持久竞争力,容易导致相互间场租费的竞争。
尽管不赚钱,但影视基地建设丝毫没有降温的势头。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陈少峰认为,其背后可能存在“圈地”冲动。若寄希望于拿到土地后的保值增值,影视基地建设难免会虚火上升。中国电影资料馆副馆长饶曙光认为,影视基地要在市场的自然调节之下,配合政府政策引导,使产业走向优化整合。
从影视基地本身来说,应跳脱单纯提供拍摄场所的运营模式,着力打造上下游产业链,同时建立起相关配套服务。
国家广电总局副局长张丕民指出,一座成功的影视城应该能够带动一个庞大的经济商圈,彼此支撑发展。一个好的影视基地至少应具备3大基本要素,即对客观环境的充分利用和积极改造,影视产业价值链的构建和完善,衍生产业和相关产业的协同发展。目前,一些老牌影视基地经过积累,已建立起集开发、拍摄、后期、发行、衍生产品等多环节为一体的影视产业聚集区,并通过深挖旅游潜力,带动区内吃、穿、住、行等配套行业发展。这些经验,均可供后来者参考借鉴。
此外,对于眼下影视基地“千城纷起”的现象,相关部门要严把审批关,谨防影视基地建设重蹈主题公园乱建之覆辙。专家提出,影视基地应杜绝凭空而降,凭空而建,其建设要与当地影视等文化产业基础和发展实力相匹配。同时,对于那些不能赢利的影视基地,应尽快建立相应的退出机制,使其造成的经济损失和资源浪费降到最少。
对于那些尚在盈利的影视基地而言,也并非高枕无忧。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正给影视基地的生产模式带来巨大影响。中影怀柔影视基地已开始尝试虚拟电影制作技术,在大型摄影棚内的“绿布”前拍摄,然后通过数字模拟出不同时代、各色各样的场景。未来,当越来越多的虚拟场景取代真实场景,被应用于影视制作中时,传统影视基地或将迎来一场变革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