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随着上半年有关经济数据的公布,社会舆论对当前经济走势十分关心。面对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如何看待发展速度的快与慢、宏观调控的松与紧、物价的涨与跌、投资的增与减、就业的多与少、收入的高与低、创新的大与小,等等,都是广大读者十分关注的话题。本报从今日起刊出“辩证看形势”系列述评,期待能帮助读者了解和理解当前的经济形势,更期待能与读者共同探讨梳理和解读经济形势的方法、路径。敬请关注。
近期,我国经济增速放缓,下行压力加大。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7.8%。其中,二季度增长7.6%,创下自2009年二季度以来新低,引发各界普遍关注和议论。
对于我国经济增长速度的快与慢,究竟应当怎样看?首先应当对数据作对比分析。
与以往增长速度纵向比较,从去年四季度到今年二季度,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分别为8.9%、8.1%和7.6%,增速的确持续放缓,但并非大起大落,可以称之为“稳中趋缓”。与世界主要经济体横向比较,美国二季度增速不会超过2%,欧元区甚至可能负增长,印度和巴西增长率分别为5%和1.2%,我国二季度7.6%的增速依然较快,且符合年初制定的7.5%的预期。如果增速不继续下滑,保持经济平稳发展和改善民生的基础就不会动摇。
观察经济增长速度的快与慢,还要对影响增速放缓的原因作全面分析。
眼下,国际金融危机后续影响不断加深,欧美等发达国家财政赤字高企、经济增长乏力、失业率居高不下,政府公共需求与私人消费需求萎缩,导致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外需动力急剧衰减。与此同时,一些亚非和拉美国家利用低廉的土地资源和劳动力成本,生产与我们相同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大量出口美欧,使我国传统出口优势面临挑战。如果我们直接采取竞相压价的方式参与竞争,势必进一步加大国内资源环境代价,抑制城乡居民收入提高,进而对改善内需特别是扩大最终消费需求产生负面影响,这显然不符合我国经济社会长远发展利益。
从国内看,由于我国人口多、底子薄,曾长期依靠以投资为主的速度扩张型粗放增长方式解决发展中的问题,这在工业化初期具有某种必然性。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与完善,经济发展水平和综合国力显著提高,尤其是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世界经济面临深刻调整的大背景下,我国过去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的粗放增长方式越来越难以为继。如何推动经济增长尽快从速度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从投资、出口拉动向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已成为躲不开、绕不过的紧迫问题。这些都表明,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新阶段。从国际经验看,经济转型阶段增速放缓是普遍存在的现象,我国当然也不会例外。
分析经济增长速度的快与慢,不能只纠结于速度本身,更要全面看待速度、质量与效益的关系,把推动可持续发展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从国家统计局最近公布的数据和当前经济运行总体状况看,今年上半年,伴随我国经济增速持续放缓,经济运行正在呈现出一些积极变化。一是物价上涨势头得到有效遏制。6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回落到2.2%。二是节能减排取得新成效。上半年总的能源消费量增速同比回落,这是各地区、各部门重视节能减排、技术创新的结果,淘汰落后产能,优化能源资源配置效率有了新进展。三是结构调整步伐逐渐加快。上半年,新兴工业、高新技术产业的增加值增速是12.3%,比规模以上工业平均增长高1.8个百分点。四是进出口多元化的战略成效明显。上半年,虽然对欧盟出口下降了0.8%,但是对一些新兴国家,例如东盟,我们的出口仍然保持15%以上的增速。五是农业喜获丰收,全国夏粮增长2.8%,再创历史新高。六是城乡就业总体稳定。上半年,城镇新增就业岗位600万左右,全国进城打工6个月以上的农民工增长2.6%。七是城乡居民收入继续较快增长,农村居民收入增速快于城镇。上半年,城镇居民收入增长9.7%,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2.1个百分点;农村居民收入增长12.4%,虽然比上年同期回落1.3个百分点,但还是一个比较快的增长速度。综上所述,我国经济基本面并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正如今年早些时候新加坡《联合早报》和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刊文评价的那样,“适度减速有利于推动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经济增长有控制地逐步放缓,是中国一直想达到的效果”。
当前,我们既要正视客观存在的经济下行压力,也要看到增速放缓背后的积极因素。当务之急,要把稳增长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位。
首先,促进投资合理增长,更好地发挥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顶住经济下行压力,促进投资合理增长显效快,但如果处置不当,负面影响也十分明显。比如,房地产投资虽然具有直接带动相关产业和相关消费需求增长的显著功效,但也存在过度消耗稀缺土地资源、过多占用金融资源,获利方式粗放等一系列问题。因此,促进投资合理增长,要与实施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和改善民生结合起来,切实着眼于速度、结构和效益的统一,高度重视对新技术研发和新兴产业的支持,把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需求最大限度地转化为创新能力的供给,切不可重走粗放式经济增长的老路。
其次,要围绕促进消费和出口多元化,积极改善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更好地发挥财政和货币政策对稳增长的积极作用。财政政策要注意完善结构性减税,减少流通环节税收和费用,减轻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税负,改善企业盈利能力。同时,还要与优化投资结构紧密结合起来,优化支出结构,重点要投向前期重大项目的后续建设。货币政策应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在总体稳健的框架下适时进行预调微调。要兼顾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拓展民营企业境外投资融资渠道,促使企业积极把握世界经济格局调整和产业变革新机遇,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上谋求发展新空间,提高产业竞争力,增强经济发展活力。
总之,面对当前经济增速放缓,既不必反应过度,也不能掉以轻心。辩证分析、积极应对,努力把经济下行的压力转化为加快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动力,不断提高经济增长的内在质量和效益,这才是我们应当采取的科学态度和正确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