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经济观察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2年7月20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民生稳 信心增

我国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就业压力远高于世界其他国家,却在过去10年间取得了一系列扩大就业的显著成果。不仅就业。这些年来,尽管我国面临国际金融危机、特大自然灾害等多方面的严重冲击,但是在医疗卫生、住房保障、教育等诸多民生领域都迈出了的坚实步伐、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本期“经济日报 中央电视台联席评论”关注话题——民生稳 信心增。

国家统计局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我国就业保持好势头,城镇新增就业岗位高达600万左右,6个月以上外出务工农民工数量继续增长。对于绝大多数群众来说,在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情况下,就业这一最大的民生问题得以不断改善,可谓一颗更有实际意义的“定心丸”。

就业乃民生之本。扩大城乡居民就业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前提和基础,通过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最大限度地实现城乡居民就业,既是各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普遍采取的宏观政策,也是改善民生的一条重要国际经验。然而,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的严峻现实表明,任何一个国家要想通过经济增长成功实现扩大就业的预期目标均非易事。就在不久前,世界头号经济体美国的民主、共和两党议员还一起“炮轰”美国奥委会,声称美国纺织业正在经济不景气中苦苦挣扎,很多工人处于失业的绝望境地,在这种情况下应该由美国纺织业来重新制作奥运队服。其实,区区可数的奥运队服,根本解不了美国纺织工人的失业之苦。不过,这在反映出“大选之年”两党政客们谋取选票的民粹理念和贸易保护主义驱使下的变态冲动外,也从一个侧面折射出美国失业率高企引发的社会焦虑。

相比之下,我国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就业压力远高于世界其他国家,却在过去10年间取得了一系列扩大就业的显著成果,非常不易。据统计,在国家的积极就业政策推动下,2003年至2011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人数累计达9800万,4000多万高校毕业生实现稳定就业;3000万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得到妥善安置,2800多万下岗失业人员顺利实现再就业。由此可见,我国在今年二季度GDP增速回落至7.6%的情况下仍能保持就业总体稳定,无疑也是就业优先战略效益的成功延续。

中国为什么能?原因是多方面的,党和政府对民生问题高度重视至关重要。举例来说,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为了稳定就业岗位,国家及时出台缓缴5项社会保险,降低4项保险费率,给予困难企业社会保险补贴、岗位补贴和职业培训补贴的“五缓四减三补贴”政策。资料显示,仅2009年,“五缓四减三补贴”政策就减轻企业负担410亿元,2.5万多户困难企业从中受益,稳定企业职工740万人。如果没有中央采取稳就业的果断决策,并且有针对性地及时减轻企业压力以换取更多就业岗位,早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之初,中国就有可能与许多国家一样面临数百万人失去工作的社会压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就会面临更大的挑战。

不仅就业。这些年来,尽管我国面临国际金融危机、特大自然灾害等多方面的严重冲击,但是在医疗卫生、住房保障、教育等诸多民生领域都迈出了的坚实步伐、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以医改为例,2009年4月,党中央、国务院在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不利影响的同时,正式启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截至2011年底,中国基本医保覆盖率已超过95%,城乡居民参加三项基本医保人数超过13亿,比3年前增加了1.72亿——中国的全民医保,织起了世界上最大一张基本医疗保障网。

进一步分析,在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不断加深和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的背景下,我国民生领域一系列的辉煌成就,都是在付出巨大努力基础上取得的,都是与党和政府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分不开的。

展望未来,面对依然存在的经济下行压力,我们今后还能不能继续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上取得更大成绩?答案仍然是肯定的。首先,尽管目前国内外经济形势复杂多变,但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更加重视改善民生的政策没有变、力度没有减。据统计,今年上半年,全国财政收入同比增长12.2%,财政支出却同比增长21.3%,投向民生的支出呈现明显上升态势。其次,尽管二季度7.6%的增速与以前相比处于回落状态,但从世界范围来看,仍然是较高的速度,说明在世界经济复苏乏力的背景下,推动我国经济长期发展的基本面并没有发生变化。尤其是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进程之中,未来较长时期内,上述因素会持续释放巨大的投资和消费能量,并且主要体现在改善民生上。

民生稳,信心增。只要我们按照中央有关部署,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努力克服眼前困难,千方百计改善民生,就会不断地增强社会信心,全国上下就能更加齐心协力地扩大改善民生的成果,为经济社会发展赢得更加美好的未来。

(本文执笔:吴 锋)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